主席年代引进外资和外国技术算是比较成功了。 第一次引进是解放初的花94亿卢布引进苏联156个项目,尽管水平不好,但让中国工业门类基本齐全,再也不像民国那样不靠进口配件步枪都制不出了,列强再也没法卡中国脖子,后来哪怕跟苏联翻脸都不用怕了。 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儿,大家心里其实都有点紧张。 放眼望去,城市和乡村的样子都挺破败,很多厂房的墙上还留着战争的弹痕,铁轨歪斜,仓库空空如也。 别说高精尖的设备,就连普通零件都捉襟见肘,说得夸张点,那时真有点“万事从头起”的味道。 那阵子,经济学家、工程师们聚在一起琢磨,最发愁的就是怎么把国家的工业搞起来。 就在这个节骨眼儿上,苏联的援助显得特别关键。 说起来也巧,两个国家那时关系好得很,大家都说是“老大哥帮小兄弟”。 苏联人办事也不拖拉,签了协议,第一批钢材、成品油、机械设备,陆续通过火车和货轮运到中国。那些年,东北的鞍山、太原的钢铁厂、抚顺的煤矿、上海的机床厂,都因为这批“救命稻草”重新焕发生机。 但苏联人带来的不光是机器,他们派了一大批专家,穿着呢子大衣、带着卷舌口音,住进中国的厂区宿舍。有的专家特别爱钻车间,跟中国师傅一块守在设备旁,甚至凌晨两三点还在琢磨技术难题。 中国的工程师、技术员,哪怕俄语听不太明白,也愿意跟着学,一点点摸索、记笔记。 老师傅们还爱把自己在前苏联的老经验掏出来讲,什么“多干活,少说话”“有难题就动手试”,大家觉得新鲜,也学得快。 “156工程”就是在这种气氛下推进的,全国50多个重点项目一口气上马,钢铁厂、化肥厂、飞机维修基地……这些名字,老一代人现在说起来还觉得有点神气。 以前最怕的就是设备坏了没人修、配件断货干着急。 可苏联帮忙建起的新厂房,生产线一条条通上电,工人们第一次觉得,咱们国家真有了自己的重工业。 说句实话,刚开始的设备确实没多先进,技术也就那样,有些工程到最后还没收尾。 可谁也没想到,这些“家底子”帮中国撑起了整个工业体系。 像鞍钢高炉那一夜彻底点火,全国广播里都在说:“我们再也不用靠进口配件造枪了。”当时的气氛,比任何动员大会都热烈。 援助的意义不仅仅是物资,更是技术和制度的全套“嫁接”。苏联人带来了管理办法,比如生产责任制、安全规章,甚至怎样节约材料、提高效率,都一条条手把手教。 中国厂长们一开始还有点不信,觉得这么复杂有必要吗? 结果试了几个月,发现工厂果然不一样,材料节省了不少,产品质量也有了保障。 晚上下班后,很多技术员自发组读书会,翻译苏联专家带来的技术资料和书本。 白天干活,晚上学理论,哪个工人家里有台灯就借出来,大家围着桌子看图纸。有的老师傅感慨:“那阵子中国人学技术的劲儿,比抢工分还大。”技术、知识、经验,就这么一代代传下去了。 当然,说苏联援助全都无偿也不对。 账还是要算清楚的,贷款要还,设备要付款。 只是苏联给了很多优惠,像专利费、运输费能分期、能打折,换到市面上根本不可能有这么便宜。对中国来说,这种买卖已经很划算了。 其实,当年国内财政真是捉襟见肘,有时候只能拿货物抵账。 可苏联那边也理解,没催得特别紧。 这些年头里,全国的工业数据都在变好。煤炭、钢铁、电力、石油产量,年年往上窜。 鞍钢第一炉无缝钢管轧出来的时候,工人们站在厂房外头,激动得不行。过去缺一颗螺丝就停工的尴尬,从此成了历史。 工厂的喇叭里一播“自产成功”,大家伙儿欢呼声能传好几条街。 日子虽然紧,但大家都觉得“踏实”。不少工厂慢慢能独立运转,许多项目达到苏联同年代水平。 老工人说,那是“从头练手艺的黄金时代”。最难的时候能扛下来,往后啥困难都不怕了。 当然,有遗憾,后来中苏关系僵了,很多项目卡壳,烂尾的不少。 技术本身也有落后的地方,项目布局有点杂乱,资源浪费在所难免。 但回过头来看,这一段试错反而让中国人明白:自己动手、扎实积累,比什么都值钱。技术队伍大了,管理思路也新了,制度流程一点点本土化。 苏联专家走了,中国工人还是能撑得住场面,把机器转起来。 大家常说,这些年最大的收获不是设备,也不是多少万吨钢铁,而是培养出一批敢闯敢干、能顶能干的技术骨干。只要有这群人,什么项目都能搞出来。中国改革开放能顺利推进,也是因为有了这一批老底子和经验。 外资、技术引进,固然重要,但最后关键的,还是把东西学到手、落到人身上,自己能用。 那一代工人和技术员,许多后来当上了厂长、工程师,成了后来中国工业体系的中流砥柱。 到今天,有的老人还喜欢回忆:“那时条件苦,可大家心齐劲足。 厂房点火那一刻,比过年还高兴。”其实,这种精神和底气,就是中国工业最宝贵的财富。 中国能从被动挨打到自主生产,就是靠着当初的努力和一批又一批人才接续奋斗。 哪怕后来国际环境变了,咱们也有信心有能力,把自己的路越走越宽。苏联援助是起点,但真正决定命运的,还是中国人自己的双手和脑子。
1971年,成都公安局接到举报,说有个叫周春银的搬砖工自称是神枪手,且现场拿出真
【5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