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中国花了3000万美元,从澳大利亚买了一艘退役多年的老航母“墨尔本号”。这艘船外表锈迹斑斑,设备残缺,刚一拖进广州黄埔船厂,就引来外界哄笑,甚至有人质疑:是不是花了冤枉钱? 可这艘“废船”,并不废。中国拆得仔细,看得透彻,干得沉稳。三十多年后,当航母辽宁舰破浪出海时,那艘曾被耻笑的老船,也悄悄地写进了中国航母梦的开端。 1984年底,一纸协议在香港敲定。中国华联船舶公司代表国家,以3000万美元价格,从澳大利亚手中接下了这艘“墨尔本号”。这艘船有点来历。原本是英国在二战后建造的“威严号”,1956年交付澳大利亚海军,正式更名“墨尔本”。它不是一般的巡洋舰,而是一艘装备了蒸汽弹射器和光学助降系统的轻型航母。 它还挺“倒霉”。1964年、1969年先后在海上发生撞舰事故,搞得澳军灰头土脸。1982年福克兰战争爆发后,澳大利亚本想把它拉出来应急,但最终发现已经年久失修,不堪使用,只能退役。 中国人盯上了它,并不是为了补充舰队,而是为了“拆”——为将来的航母计划做技术积累。交易达成那天,澳媒冷嘲热讽,称中国买的是一堆废铁,西方评论更是直言:“没那技术,硬学航母,是笑话。” 可当“墨尔本号”在1985年5月21日缓缓拖入黄埔船厂后,所有的笑声在中国人紧闭的厂房外停住了。 第一件事,不是动手拆,而是动眼观察。海军、造船厂、航母预研组的专家整整围了这艘船一个月,绘图、测量、拍照、记录,甚至用显微镜研究材料痕迹。许多关键系统虽然已拆除一部分,但留下的残迹足够还原思路——蒸汽弹射器的管路结构、着舰阻拦索的布置方式、光学辅助降落系统的瞄准机制,全都保留下来了。这些,是纸上谈兵无法获得的真实经验。 没人声张这场“逆向攻坚战”。黄埔船厂的几座旧厂房被严密封锁,文件加密,技术人员进出打卡记录详尽。他们拆一寸甲板,就画一寸图纸;拆一段管路,就问一遍“为什么这么做”。这不是普通的报废流程,而是一次系统性“反向造船课”。 墨尔本号成了中国海军现代化启蒙中的第一位“无声老师”。 航母最复杂的地方,是起降系统。中国海军在上世纪80年代连滑跃甲板都未尝试过,更别提弹射器。但通过这艘船,中国首次见识到蒸汽弹射器的完整设计理念。这种以高压蒸汽推动滑块带动舰载机起飞的系统,不仅有速度,还能保障重型战斗机弹射安全,是真正的大国标志。 从1985年到2002年,墨尔本号的拆解工程持续近20年。这不是因为拆得慢,而是每一个部件都值得细看。船体拆完了,设备还没搬完;设备研究完了,资料还要归档、分类、送入海军后备资料库。 “废船”,变成了教科书。 这个项目并不高调。当时国内经济刚起步,花3000万美元买废船,着实惹来一堆议论。但国家没改初衷。2002年,最后一块甲板被拆解,墨尔本号在纸面上才算正式“消失”。 可它从未真正离开。此后几年,中国又先后引进苏联退役航母“明斯克号”“基辅号”,用于主题展览、科研拆解。2001年,一艘苏联退役航母“瓦良格号”被民间公司“购入”,辗转拖入大连港,最终改装成为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 当辽宁舰出海,甲板蒸汽翻腾,舰载机弹射起飞的那一刻,很多人都忘了黄埔船厂那个夏天。可真正懂行的人都知道,没有当年的“墨尔本”,就没有今天的辽宁。 那3000万美元,并不贵。 那些当年讥讽中国买“废铁”的声音,如今早已没了踪影。中国的第二艘国产航母山东舰、第三艘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相继下水。每一艘,都凝结着一代又一代技术人员的汗水。而他们的“第一课”,来自一艘不被看好的老船。 墨尔本号教给中国的,不只是航母结构,更是一种冷静拆解、一寸一寸积累的技术路径。它不是“航母起点”,但绝对是“起点前的原点”。 1985年这场看似荒诞的采购,背后藏着国家级的远谋。三十多年过去,很多故事被人忘记,但黄埔船厂那些翻图纸、钻船舱、测风速、描结构的工程师们,会永远记得:从废铁里学本事,是他们这代人的荣光。
“只要一颗钻地弹就能将中国引以为傲的三峡大坝给轰烂!”美国的政客曾大言不惭地说道
【78评论】【15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