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然欺负到中国头上来了!5月23日,尼日尔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中国石油和中国天然气集团所有员工在5月31日前离开其领土! 还不起钱,干脆将聘请的中国员工驱逐,减少开支,填补财政紧缺,尼日尔政府这一做法挺不地道的,也不想想出口石油是谁帮忙建立起来的。 尼日尔地下石油资源的储量丰富,还有大量矿产资源,不过西非这个地方气候恶劣,地质条件也比较苛刻,勘探工作难度比较大。 尼日尔想要将石油资源变成钱,苦于没有财力和技术去勘探和开采,好不容易找来西方“金主”投资,人家一看投入成本太大,风险太高,纷纷撤离了尼日尔。 这时候是中国出手帮了尼日尔,中石油进入尼日尔的沙漠苦心经营,花费了20多年,让尼日尔的石油资源成为真正有价值的资源。 中国企业的到来,彻底改变了尼日尔昔日的能源状况。中石油在几十年间,累计投资了46亿美元,建造起大型油田和先进的炼油厂。 中国企业帮助尼日尔建造了输油管道等大型项目,尼日尔以前抱着地下石油资源,但是原油还要依赖进口,现在情况发生逆转,尼日尔不仅结束了依赖进口的历史,而且成为石油出口国。 中国企业在尼日尔的耕耘,给尼日尔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可观的,中石油参与的相关石油项目,为尼日尔贡献了10%的GDP。 俗话说吃水不忘挖井人,尼日尔却要过河拆桥,强硬将中石油赶出去,自己摘桃子。 事情的导火索从尼日尔政府推行“资源主权觉醒”开始,尼日尔不管先前跟中石油的约定,也不顾中石油前期艰难基建时付出了多少,想要获取更大的利益。 后来尼日尔政府陷入债务危机,请求中石油拿出4亿美元预付款救济,还款时间到了,尼日尔政府却没有钱来还给中石油,反而率先向中石油发难。 两个月前,尼日尔政府用分成比例不公平、中国高管薪资过高、中企拒绝本地化采购等理由,对中石油发难。 在中国方面拒绝尼日尔的不合理要求后,尼日尔政府强硬驱逐三名中石油高管。 在中石油建设的项目贡献了尼日尔八分之一税收的情况下,尼日尔称炼油厂“欠税”1.3亿美元,强制查封了炼油厂的账户。 同一时间,尼日尔政府还关闭了一家中资酒店,种种做法,都是尼日尔没钱却想捞钱的无理取闹。 中国高管离开后,尼日尔的石油项目也陷入了危机,石油产能暴跌不成,出口石油的贸易也面临着断链的危险。 眼看事情愈演愈烈,尼日尔反倒用更为激进的手段,试图要挟资金支持。在驱逐了三名中国高管后,尼日尔政府对中国工人下手了。 尼日尔不断指责中国企业在工人待遇上差别对待,尼日尔工人只有中国工人的七分之一。 这种指责简直是荒谬,尼日尔经济贫困、教育落后,工人的技术水平跟中国工人完全不一样,当然不可能拿一样的工资。 尼日尔要求提高本地工人工资的做法,是忽视现实的异想天开,尼日尔平均工资水平就不高,尼日尔员工已经远超平均水平了。 中国工人千里迢迢来到尼日尔工作,要承受更大的风险和环境压力,薪资结构和待遇当然会跟尼日尔不同。 尼日尔不分青红皂白,就想让中国企业拿钱,实在是不合理。中国企业在尼日尔发展,又不是去纯做慈善,不能光要求中国企业付出,却不给中国企业回报。 这二十多年,中国企业已经够仗义了,前期尼日尔一穷二白的时候,还不是中国企业拖着尼日尔往前走,现在尼日尔想要撇开中国企业,自己“摘桃”,可谓是现代版的“农夫与蛇”。 尼日尔这一闹,燃油短缺,社会动荡,好好的石油项目开不了工,尼日尔政府着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 这场过河拆桥的“闹剧”,也给中国企业提了一个醒,“用爱发电”太理想了,一些国家本来就政局动荡,内部动不动就要翻天,说不准就要对兢兢业业的中国企业发难。日后在非洲投资,要做好风险防控,推动海外投资多边护航,分担风险。 参考资料:外媒:尼日尔要求三位中国石油高管离境关闭中资酒店-极速财讯
菲律宾这回真要哭了天呐,菲律宾这次可真是摊上大事了,简直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