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一女病人去地窖取菜不小心扭到腰椎,无法动弹,家人抬她来找北京“双桥老太太”看病。老太太走到女病人身后,往后腰病灶处猛地一脚,病人痛得大叫一声。 那年的一个冬日,北京双桥镇飘着细雪,一位农村妇女弯腰钻进地窖取白菜时,后腰突然发出"咔嗒"脆响,整个人就像被钉子钉在地上动弹不得。 家人用门板抬着她辗转求医,试过偏方草药、推拿针灸都不见效,最后连县医院都说要开刀动手术。 眼看躺在床上的病人疼得直冒冷汗,家里人突然想起进京看病时听说的"双桥老太太"。 这位被百姓口口相传的"双桥老太太"本名罗有明,当时已是古稀之年。 她祖上五代行医,从三岁起就跟着奶奶摸骨头认穴位。 十六岁那年治好了被牛顶伤的农妇,从此"小神医"的名号就在豫东平原传开了。 后来跟着当红军的丈夫进京定居,在双桥镇用祖传手法给人治骨伤,渐渐成了京城百姓口中的"活神仙"。 病人被抬进诊室时,罗有明正给个摔断胳膊的小孩接骨。 她抬眼扫了下门板上的妇女,手上动作没停,嘴里却念叨:"腰椎错位,筋别着槽呢。" 等处理完小孩的伤,她让徒弟扶着妇女侧卧在诊疗床上,自己褪了布鞋,赤脚踩上患者后腰。 家属看得心惊肉跳,这老太太竟用脚底板给人治病! 只见她单脚撑地,另一只脚在患者腰眼处缓缓加力。病人疼得直抽气,额头瞬间沁出豆大汗珠。 就在家属要冲上去拦阻时,老太太突然沉腰发力,脚掌往斜下方猛地一蹬。 诊疗室里"咔吧"一声脆响,像掰断根老树枝,那妇女"嗷"地嚎出声,倒把屋外排队的人吓了个激灵。 说来也怪,这声痛呼过后,妇女突然就能翻身了。 罗有明扶她坐起来,又用拇指在脊柱两侧快速点按。 约莫半柱香工夫,先前瘫在门板上的人居然能扶着墙慢慢走动。 家属又惊又喜,掏出皱巴巴的粮票要酬谢,可老太太却摆摆手:"留着给孩子买白面,往后干活记着先蹲腿。" 这般神乎其技的疗法,源自罗家三百年代代相传的正骨绝活。 罗有明年轻时跟着奶奶行医,常在油灯下摸猪骨练手感。 她独创的"脚法正骨"看似粗犷,实则是把全身重量化作精准力道。 有次给摔断腿的老农接骨,她踩着伤处突然松劲,老农疼得直骂,可骂完就发现能下地了。 后来这招被总结成"两轻一重"法,写进了她编的医书。 老太太治病从不用贵重药材,诊金也收得随意。 有穷苦人家带着腌菜来看病,她就乐呵呵收下当药费。 但对医术传承却格外较真,亲手带出四千多徒弟,连金发碧眼的外国医生来求教,她也让人家先背《黄帝内经》。 她说正骨不是耍把式,得懂"骨肉相连、气血相通"的道理。 八五年国家给老太太建了骨伤医院,病床从没空过。 有外国药厂出天价买她祖传膏药方子,老太太眼皮都不抬:"中国土地长的草药,就得治中国人的病。" 她把秘方都写进书里,现在满大街的"罗氏正骨"诊所,多半是她徒子徒孙开的。 那年月没有CT机,老太太全凭一双手摸骨诊病。 有次给个崴脚的外交官治伤,摸着摸着突然说:"你左边第三根肋条骨有旧伤。" 一句话把在场的人都听愣了,而那伤是人家二十年前骑马摔的,X光片早不知丢哪去了。 后来这套触诊功夫被编成"二十二式手法",成了中医学院的教材。 如今双桥镇的老医院还在,进门就能看见总理接见老太太的相片。 相框玻璃裂了道缝,就像老太太当年踩断的错位骨节。 来看病的年轻人总爱摸摸那裂纹,好像能沾点仙气。 药房飘着艾草香,恍惚间还能听见当地口音在念叨:"骨正筋自顺,气通痛就消..." 参考资料: 中国妇女报《今生只做一件事-双桥老太太罗有明》 人民卫生出版社《双桥正骨老太罗有明》 国务院《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产扩展项目名录》
“菊花”是真残了!上海,潘先生开着400万房车,在和睦家医院门口维权,起因是他花
【2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