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31岁的萧红因病去世。她死前感情泛滥,当着丈夫的面,竟和其他男人暧昧

文史记叙录 2025-05-16 09:25:16

1942年,31岁的萧红因病去世。她死前感情泛滥,当着丈夫的面,竟和其他男人暧昧,更留下遗言:“自己想葬在鲁迅旁边。”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她的《生死场》和《呼兰河传》,用细腻又犀利的笔触,写出了北方人的苦难和倔强。她31年的人生,像一场匆匆忙忙的戏,感情上的坎坷尤其让人唏嘘。1942年1月22日,她在香港去世,那时候正值战乱,病痛和情感的折磨交织在一起,让她最后的日子格外复杂。 萧红的感情经历,从一开始就没顺过。15岁那年,1925年,她被父亲许配给哈尔滨驻军之子汪恩甲。汪恩甲长得不错,萧红一度对他有好感。可订婚没多久,他就跑了,说是去求学,结果留下怀孕的萧红一个人苦等。后来,汪恩甲再也没回来,萧红生下女儿后,因为穷困潦倒,只能把孩子留在医院,从此再也没见过。 1932年,萧红在哈尔滨福顺旅馆等着汪恩甲时,差点被旅馆老板卖掉。关键时刻,萧军出现了,像个英雄一样把她救了出来。两人很快好上了,还成了文坛上的“二萧”。可惜,这段感情也没能长久。萧军是个多情的人,经常在外沾花惹草,萧红受不了这种伤害,1938年初,两人分了手。那时候,她肚子里还怀着萧军的孩子。分手后,她带着孩子嫁给了端木蕻良。 端木蕻良是个温润的男人,对萧红的才华很欣赏。1938年,他们在武汉结了婚,后来搬到香港。1940年,萧红写出了《呼兰河传》,回忆故乡呼兰的点点滴滴,字里行间满是对人生的感慨。可惜,好日子没过多久,1941年,她的健康就垮了。肺结核让她住进了香港玛丽医院。那时候香港正打仗,物资紧缺,医药费贵得吓人。端木蕻良顶不住压力,决定去内地筹钱,临走前把照顾萧红的任务交给了25岁的骆宾基,说好三天就回来。 骆宾基是萧红的粉丝,特别崇拜她。他读过她的书,对她的才华佩服得五体投地。端木一走,他就接手照顾萧红。病房里,他陪着她聊天,喂她喝水,甚至握着她的手安慰她。萧红那时候病得厉害,身体虚弱,心里也脆弱,骆宾基的陪伴让她觉得暖心。两人日夜相处,感情慢慢变了味儿。骆宾基对萧红的关心,超出了普通朋友的界限,而萧红似乎也依赖上了他。 三天过去了,端木没回来。萧红开始急了,甚至提到前夫萧军,说要是给萧军发个电报,他肯定会来救她。等到端木终于回来,看到的就是骆宾基和萧红亲密无间的样子。他心里不是滋味,对骆宾基的态度有点意见,可萧红却冷冷地没搭理他。这事儿让端木心里憋了一团火,但也没多说什么。 萧红的病越来越重,后来转到养和医院。医生搞错了,把她的肺结核当成喉瘤,还给她动了手术,切了喉管。手术后,她吃不了东西,也说不了话,只能靠纸笔写字交流。身体一天比一天差,她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了。在生命的最后几天,她写下遗言:“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还提到“鲁迅”和“大海”,意思是想葬在鲁迅墓旁,或者面朝大海。她还把《呼兰河传》的版权给了骆宾基,丈夫端木的名字却一个字没提。 1942年1月22日中午,萧红在香港圣士提反女校的临时救护站走了。那一刻,她才31岁。她的死,让文学界少了一颗星,也留下了不少疑问。她和骆宾基到底啥关系?骆宾基后来写了《萧红小传》,说两人是“纯真深挚”的友谊,可外人看着,总觉得没那么简单。骆宾基的儿子张书泰跳出来说,俩人就是朋友,啥暧昧都没有,还批了一些影视剧瞎编。但不管咋说,萧红在病床上那份脆弱和对活下去的渴望,谁看了都觉得心酸。 再说她想葬在鲁迅旁边的遗言,这得从她和鲁迅的关系说起。鲁迅是她的文学导师,对她帮助特别大。1934年,萧红和萧军在上海认识了鲁迅,鲁迅给《生死场》写了序,说她写出了“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萧红特别感激他,说过“鲁迅先生是我一生的导师”。她想葬在鲁迅旁边,不光是感激,可能还想让自己的文学精神有个归宿。 可惜,这个愿望没实现。萧红死后,骨灰分成两份,一份葬在香港浅水湾,面朝大海;另一份埋在圣士提反女校后山,朝向故乡呼兰。后来,1957年,浅水湾的骨灰迁到广州银河公墓,女校的骨灰因为翻修找不下了。她的灵魂,没能挨着鲁迅,却和大海、故乡连在了一起。 萧红走了,还惦记着她和汪恩甲生的女儿。那孩子1932年出生后,就被她留在医院,之后再也没消息。端木后来试着找过,但战乱年代,线索早就断了,这成了萧红一辈子的遗憾。 端木蕻良呢?萧红死后,他18年没再娶,一心整理她的作品。每年她忌日,他都办纪念活动,还出版她的遗作,写回忆文章,算是对萧红最大的尊重。1960年,47岁的他和钟耀群结了婚,但一直留着萧红的头发,直到1996年去世。

0 阅读:71

猜你喜欢

文史记叙录

文史记叙录

讲述历史趣味故事,回忆历史往昔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