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末,青海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案件,领导干部子弟杀人却未得应有的判决

混沌于浮云 2025-05-13 19:22:55

上世纪70年代末,青海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案件,领导干部子弟杀人却未得应有的判决,甚至多任省委书记都不敢动他,那么,事情传到中央后,中央会如何处理呢? 1979年2月27日,青海西宁,省委家属大院里出了大事。杨小民,25岁,青海铝制品厂的工人,和17岁的王强因为挑水时水溅身上吵了起来。争执没多久,杨小民回家拿了把五寸长的藏刀,伪装一番后直奔王强家,闯进去对着床上休息的王强连捅14刀。王强当场重伤,第二天凌晨就死了。这案子性质恶劣,手段残忍,西宁城里炸开了锅。警方很快抓了杨小民,证据铁板钉钉。1979年9月6日,西宁市中级人民法院判他死刑,报到青海省高院和省委审批。按理说,这事儿到这儿就该结了。 可事情没那么简单。杨小民的父亲杨国英,当时是省委办公厅副主任,手握实权。他不甘心儿子死,四处托关系施压。1979年12月7日,省委常委会开了会,硬生生把死刑改成了死缓。12月12日,法院改判,杨小民捡了条命。这判决一出来,老百姓气炸了。王强的姐姐王焕如拿着弟弟的血衣上街喊冤,数万市民围在政府门口请愿,交通都瘫痪了。据统计,84个单位近9000人讨论这案子,6700多人要求判死刑。民意汹涌,可地方上就是拖着不办。 更气人的是,杨国英不仅没受影响,还步步高升。1982年1月,他升了省委副秘书长,1983年又当上省委办公厅主任。帮他包庇儿子的那些官员,也一个个往上爬。这案子眼看着要被捂住了。可老百姓不干,记者也不干。光明日报青海站的李蔚和陈宗立看不下去了。陈宗立是个急脾气,每次聊这事儿都拍桌子。他们花了好几年查证据,1984年6月9日写了篇内参,叫《青海省委副秘书长杨国英之子杨小民故意杀人重罪轻判群众反映强烈》,直接送到中央。 这内参就像扔了个炸弹。中央领导一看,火大了。邓小平、胡耀邦、习仲勋等8位大佬先后批示。胡耀邦直接说,这案子是“徇私枉法,官官相护”的典型,必须严办。1984年10月12日,青海省委迫于压力重审,可还是找理由拖,说改判会影响其他犯人改造。记者们不买账,又联合青海日报的田庆华写了篇新内参《杨小民杀人案值得深究,建议中纪委直接派工作组查处此案》,11月5日发出去。这下中央彻底坐不住了。 1985年1月,中央整党指导委员会、中纪委、中组部、最高法、最高检联合组了个调查组,派原中央组织部副部长乔明甫带队去青海查。调查组干劲十足,访了243人,收了351份材料,查得清清楚楚。1985年6月13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开会讨论,下了中办228号文件,决定立刻处决杨小民,还要追责相关人。中央怕青海又搞小动作,特意派了原文化部部长黄镇等人去盯着。1985年7月30日,杨小民终于被执行死刑。那天,西宁街头万人围观,囚车路过时老百姓放鞭炮庆祝。王强家人给记者站送锦旗,写着“不畏权势,仗义执言”,群众也送锦旗,说记者是“人民的喉舌,法制的卫士”。 中央还不罢休,继续挖责任。1985年12月,薄一波在中南海连开五次会研究处理意见。记者李蔚也被请去,当场揭穿青海某些领导的狡辩。最终,包庇杨小民的那些人被严肃处理。1986年1月17日,中央开常委扩大会议讨论党风问题,邓小平表态:“青海杨小民那个案子,拖了多年,几任省委书记没解决,现在处理了,处理得好。就是要查这样的案子,才有震动。”这案子定了调,不光给受害者讨了公道,也给官场敲了警钟。 地方上徇私枉法,中央直接派调查组,把案子抓在手里,不给地方再钻空子的机会。杨小民改判死缓的决定被推翻,死刑立刻执行,干净利落。 杨国英靠关系保儿子,中央不光收拾了杨小民,还查了包庇的官员。那些升迁的、帮忙的,一个没跑掉,体现了“谁徇私谁倒霉”的态度。 李蔚和陈宗立的内参起了大作用。中央鼓励记者揭露问题,等于给老百姓开了个口子,让大家知道真相也能靠得上边。 这案子拖了六年,几任省委书记不敢碰,最后中央出手,不光杀了杨小民,还处理了一批人,告诉所有人:权再大也大不过法。 这事儿过去40多年了,但教训一点不过时。当年中央的决心让正义回了位,也让大家看到,法不是摆设,权也不是护身符。杨小民案不只是个案,它还推动了后来的司法改革和反腐工作。比如,中央后来更重视独立办案,减少地方干预;媒体监督也成了反腐的利器。回头看,几任省委书记不敢动杨小民,不是能力问题,是不想得罪人。可中央不一样,它要的是公平,是民心。

0 阅读:111

猜你喜欢

混沌于浮云

混沌于浮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