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围剿红军,最大的失误,就是不让薛岳的8万中央军进驻贵阳。而应屯兵在息烽和开

混沌于浮云 2025-05-13 19:22:55

蒋介石围剿红军,最大的失误,就是不让薛岳的8万中央军进驻贵阳。而应屯兵在息烽和开阳一线,临乌江渡口督战。 1935年初,红军长征进入贵州,蒋介石急了眼,调集大军围剿,想把红军彻底摁死在路上。薛岳,国民党的大将,带着8万中央军,个个装备精良,战斗力不俗。可蒋介石却没让他们进驻贵阳,而是把部队摆在息烽和开阳一线,守着乌江渡口。这一步棋,看似想堵红军南逃的路,实则成了围剿行动里最大的败笔。 贵阳是贵州的心脏,政治、军事、交通样样关键。把8万中央军放贵阳,既能稳住后方,又能随时支援前线,进可攻,退可守,多稳妥的事儿。可蒋介石偏不,非要把薛岳的部队扔到息烽和开阳,离贵阳几十公里,离遵义更远。这地方靠近乌江,确实是个天险,但离战场核心太远,支援起来费劲得很。结果呢?前线打得稀里哗啦,后方空虚,红军逮着机会就钻空子。 先说遵义那档子事。遵义是贵州北大门,红军北上的必经之路。守遵义的是贵州军阀王家烈的黔军。这支部队装备差、纪律松,打硬仗压根不行。红军来了,毛泽东带着部队,分兵两路,一路佯攻东门,另一路偷袭西门。黔军压根没招架住,枪一响就跑得比兔子还快。1935年1月,遵义丢了,王家烈带着残兵败将灰溜溜撤退。 为啥丢得这么惨?因为黔军压根没援兵!薛岳的8万中央军要是驻在贵阳,离遵义近得很,火车一开,几个小时就能到,黔军不至于崩得那么快。可惜,中央军远在息烽和开阳,跑都跑不过来。遵义一丢,红军站稳了脚跟,活动空间大了不说,还捞了不少补给,喘过气来了。 再看中央军自个儿的损失。吴奇伟,薛岳手下的得力干将,带着一部中央军奉命支援遵义。可因为主力不在贵阳,吴奇伟的部队孤军深入,情报、后援啥都没有。1935年2月,走到老鸦山,红军早在那儿等着了。老鸦山地形窄,山高路险,红军往上一蹲,枪炮齐发。吴奇伟的部队被打得七零八落,几千支枪没了,人也折了不少。这仗打得憋屈,纯粹是送上去挨揍。 老鸦山这一败,中央军元气大伤。关键问题出在哪?还是部署不行。薛岳的部队要是驻贵阳,吴奇伟带兵出去,后面有主力撑着,不至于这么惨。可蒋介石非要守乌江,把部队摆得太散,红军瞅准空子,一个个收拾,国民党只能干瞪眼。 最要命的是,这失误直接让红军玩出了“四渡赤水”的神操作。四渡赤水是长征里的大手笔,毛泽东带着红军在赤水河边来回折腾,忽东忽西,把国民党耍得团团转。赤水河水急岸陡,地形复杂,红军靠着灵活机动,愣是甩开了追兵。这招要没贵州战场的空间,根本玩不转。而这空间,就是蒋介石的失误给的。 想象一下,薛岳的8万中央军要是蹲在贵阳,随时能动,红军还敢这么大胆吗?贵阳交通方便,部队调动快,红军想在赤水河边跳来跳去,门都没有。可现实是,中央军被绑在息烽和开阳,离得远不说,调动还慢,红军想怎么跑就怎么跑,最后成功突围,把蒋介石气得够呛。 还有个小插曲,挺能说明问题。薛岳的部队虽然没进贵阳,但后来中央军还是插手换了贵阳的城防司令。这事儿让王家烈特别不爽。他本来就对蒋介石半信半疑,这下更觉得中央要抢他的地盘。结果呢?黔军在遵义打仗时心不在焉,出力不多,崩得更快。这要是中央军早点进贵阳,跟王家烈好好配合,哪有这么多乱子? 总的来说,蒋介石不让薛岳的8万中央军进驻贵阳,而是屯兵息烽和开阳,守着乌江渡口,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脚。黔军在遵义崩了,中央军在老鸦山栽了,红军靠四渡赤水跑了。这失误不光是战术上的问题,更是战略上的大窟窿。红军抓住了这个机会,才在长征路上越走越远,最后成了胜利者。 蒋介石这步棋,咋想的呢?可能是太怕红军南下,觉得守乌江更保险。可他忘了,堵一条路没用,得全面压住红军的空间才行。这决策看着挺谨慎,其实是顾头不顾腚,把整个贵州战场的主动权拱手让给了红军。

0 阅读:51

猜你喜欢

混沌于浮云

混沌于浮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