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62年,薛仁贵在打败回纥之后,俘获了十几万人。然而,他的命令是坑杀所有男性,将女性赏赐给将士们。回纥得知后,派遣使者前往唐朝,向唐高宗控诉薛仁贵的残忍行为。唐高宗无奈之下,派契苾何力前去安抚回纥。可是,契苾何力的处理方式却更加残酷……
当年,薛仁贵抗击回纥之役,正值唐王朝政局变动之时。太宗驾崩已数年,其子高宗新登帝位,国内外形势并不稳定。西域各国频生叛乱,东北契丹虎视眈眈,西北草原上回纥部落也蓄势待发。新立的君主必须依靠武力,稳定边疆,巩固政权。
回纥部早年曾臣服于唐,太宗时期多有归顺之举。但至高宗时,部落酋长比粟毒野心勃勃,意欲吞并周边诸部,壮大实力,在西域建立独霸之局。
比粟毒率军十余万南侵,意图突袭长安。若任由其发展,唐王朝西北防线必然溃败。面对边患日益严峻的局势,年轻的高宗皇帝果断调遣薛仁贵西征,彻底剿灭回纥叛乱。
薛仁贵当时已是唐军中的猛将,在太宗东征高句丽时便以神勇善战著称。高宗亲政后,他屡建奇功,深受赏识。此次西征,高宗明确交待薛仁贵要“一战致胜,解除边患”。面对强大的回纥铁骑,薛仁贵深知战争的残酷性,必须打快打狠,才能建立威慑。
经过连场恶战,薛仁贵终于大破回纥军,生擒俘虏十余万。此时再从宽容仁政的角度处理,势必会纥势力反弹,祸乱再起。太宗晚年多次北伐均告失败的教训尚在,薛仁贵明白必须严惩回纥,铲除后患。于是下令将男丁尽数坑杀,女眷分给将士,绝了回纥数万户人丁。
这一残酷手段果然奏效,回纥势力元气大伤,多年未能聚集军队北上。但在当时也引发了轩然大波,舆论纷纷议论薛仁贵违背了唐军“投降不杀”的军规,有辱国威。气急败坏的回纥部遣使赴长安控告薛仁贵滥杀,希望唐廷将其惩处,以平民愤。
年轻的高宗皇帝陷入两难处境。他明白薛仁贵的做法有悖仁义,却也不得不正面肯定其立下的功劳。否则不仅失去人心,也有损军威。经过深思熟虑,高宗采取了渐进缓和的策略,一面安抚回纥使者,承诺会给予惩处;一面派遣契苾何力前往回纥部抚慰各族,表现宽厚仁义的态度。
契苾何力亦是当时猛将,早年随太宗平定西域诸国,深得信任。他生于回纥部落,后投奔唐廷,以超凡勇武闻名边境。此番奉命出使,正是当机立断、一举拿下的大好机会。果然,契苾何力到达回纥部后,立即诛杀数百名贵族头人,鲜血染红了草原,才终于平定了各部的哗变呼声。
与薛仁贵一样,契苾何力在出使回纥前,定然已思虑周详。他明白唐廷的窘境,如果不能严惩首恶,以正国法,边疆动荡之火必再次燎原。于是契苾何力苦心孤诣,以自己的残暴之名,换取了边防的长治久安。诸部族震惊之余,也不得不噤声顺服,回纥势力自此一蹶不振。
看似残酷的手段,却换来了持久的太平。契苾何力正如同拔牙一般,忍痛斩草除根,顺应了当时的政治需要。如果仁义为先,放任叛乱再起,反倒有损国家社稷。作为忠心的臣子,契何力的举措固然残忍,却也体现了他济世为国、舍小我者的大无畏精神。
事后,高宗皇帝并未追究二人的责任,而是再次提拔重用。足见君主对二位大将忠君爱国之心有所认可。后世亦不应简单以“好杀”诋毁薛仁贵、契苾何力,而需客观看待当时的特殊环境。
正如后人评论,薛仁贵“功盖海内,百战百胜”,契苾何力“五世报国,功勋卓著”。两位猛将都秉承着报效君主、捍卫疆土的使命,视死如归、大公无私。
正是有了他们这样视民生于死生、舍生取义的大丈夫,唐廷才得以顺应民心镇压叛乱,重新稳定局势,为隆盛的唐代赢得战略宝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