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800名红军在路过贵州时突然消失,中央找寻多次都没有查到他们的下落。直到67年后,才从贵州一个村子里的一位老人口中,得知他们的下落…… 1934年8月,江西遂川县一支近万人的红军队伍整装出发。这支队伍顶着红六军团的名号,领头的是萧克和王震,队伍里还跟着中央派来的代表任弼时。 他们的任务是给中央红军探路,说白了就是拿命蹚出一条安全路线。 队伍从江西出发后就没消停过,枪炮声追着脚后跟撵。 打到贵州地界时,上头突然发来电报,说南边的敌人撤了,让他们别往乌江走,改道奔东北方向。 谁也没想到这封电报把队伍带进了埋伏圈。 10月7号那天,队伍走到石阡县甘溪,山沟里突然冒出黑压压的敌军。 枪子儿跟下雨似的往下砸,红六军团硬生生被切成三截。 萧克带着人钻了老林子,其他队伍各自突围,像撒豆子似的散得到处都是。 七天后,主力部队摸到龙塘朱家坝,村里连条狗都找不着。 炊事班的老兵去田埂上扯稻草生火,抬眼就瞅见敌军探子。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前头堵着十多个团的湘军黔军,后头追兵咬着不放。 半夜里开了紧急会议,定下来天不亮就突围。 52团领了断后的差事,八百多号人要扛住敌人的主力。 要命的是头天晚上大伙吃了桐油拌饭,一半人拉得腿软,可愣是没人撂挑子。 天蒙蒙亮时起了大雾,52团边打边退。 打到晌午退到困牛山区的虎井沟,这地方三面环水背靠悬崖,四周山头全被敌人占了。 更缺德的是,敌人把老百姓推在前头当肉盾,红军手里的枪杆子愣是没法扣扳机。 子弹打光了就拿石头砸,石头扔完了就拼刺刀。 团长田海清胸口中了两枪,血把前襟都浸透了。 师长龙云带着两百来人硬是撕开条口子,剩下的人退到悬崖边上,听着上头敌人喊"抓活的",牙都快咬碎了。 悬崖底下七十多米深,雾气腾腾看不见底。 活着的百十号人互相瞅了瞅,有个老兵说了句:"咱当兵的不祸害百姓,更不能当俘虏。"这话像火星子掉进油锅,大伙儿哐当哐当把枪砸了,排着队往悬崖下跳。 有个叫陈世荣的小号兵才十七岁,身子骨轻得像片树叶,被山崖上的藤蔓缠住了。 老乡们摸黑把他背回家,给换了身破衣裳藏着。 那支军号他揣了一辈子,临了还嘱咐要埋在困牛山下。 这场仗虽然折了八百好儿郎,可给主力部队挣出了两天时间。 后来萧克带着人杀出重围,跟贺龙的红二军团会了师。 要说这52团的弟兄,那真是拿命换了条生路。 日子一晃到了新世纪,困牛山脚下立起了纪念碑。 每年重阳前后,山道上挤满了献花的老百姓。 有个叫张桂梅的村民祖上救过红军,现在当起了义务讲解员,见人就说:"当年要不是这些后生跳崖,哪来咱们今天的好日子。" 2021年清明节,困牛山村来了辆中巴车。萧克将军的后人抱着鲜花,在碑前鞠了三个躬。 村里九十多岁的老人颤巍巍地指着悬崖:"当年我躲在山洞里,听着枪声停了就知道要出事。"这话说得参观的年轻人都红了眼眶。 22年夏天,省里拨了专款修了条盘山公路。 现在去困牛山不用再爬三小时山路,开车二十分钟就能到纪念碑跟前。 有个外地来的老板捐了批太阳能路灯,说是要让英雄们夜里也能看清回家的路。 【信息来源】 新华社2021年4月5日报道《困牛山红军壮举纪念碑迎来萧克将军后人祭扫》 贵州日报2023年8月15日专题《困牛山战役: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 人民网2022年7月20日文章《贵州石阡:红色旅游公路助力老区振兴》 中国军网2019年10月7日历史专栏《红六军团西征始末》 央视新闻2021年9月9日纪录片《悬崖上的军号——寻找陈世荣》
1934年800名红军在路过贵州时突然消失,中央找寻多次都没有查到他们的下落。直
秋水共长
2025-05-12 22:16:13
0
阅读: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