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6年,乾隆的弟弟弘昼与讷亲发生争执,当着百官的面,弘昼突然一脚将讷亲踹倒,并把他按在地上狂扇巴掌。 乾隆皇帝,一位在清朝历史上名声显赫的君主,自幼即表现出超群才智和严谨的学习态度。他的弟弟,弘昼,与他相比显得颇为不同。弘昼从小性格直率,行为放纵,对学习兴趣缺缺,经常因为调皮捣蛋而遭到父亲雍正的严厉处罚。尽管如此,乾隆即位后,试图将他的弟弟纳入朝政,希望他能够承担起家族和国家的责任。 1736年,乾隆帝的弟弟弘昼与朝中大臣讷亲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执。当时的场景极其尴尬,两人在朝会上针锋相对,气氛异常紧张。 清晨的紫禁城内,阳光穿透云层,投射在广阔的太和殿前。正是早朝的时刻,百官齐聚,朝服整齐,朝堂上的气氛严肃而庄重。乾隆皇帝坐在高高的龙椅上,目光如电,审视着下方的文武百官。此时,朝堂的秩序井然,每个人都在等待着皇帝的发言。 突然,一阵激烈的争吵声打破了朝堂的宁静。起初,这些声音只是低沉的嘀咕,但很快便升级为公开的口角。争吵的主角是弘昼与大臣讷亲。讷亲,一个一直以来都以忠诚和直言著称的大臣,他的身材高大,面容严峻,此刻他的声音在朝堂中回荡,声音中带着不可抑制的愤怒。 "弘昼!你的行为实在是令人无法容忍!" 讷亲的声音强硬而有力,他直指弘昼在国库铜钱管理上的失职。弘昼面色顿时变得难看,他紧握着手中的折扇,眼神中闪烁着激烈的火光。 朝堂上的其他官员此时也纷纷停止了低语,将目光投向了两人。他们知道,这场争吵可能会引起皇帝的不悦,但同时,许多人也对弘昼的所作所为颇有微词,因此对讷亲的指控表示默许。 弘昼突然站起身来,面对讷亲,他的身影显得格外挺拔。尽管他知道这样公开的冲突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但在那一刻,他的情绪完全失控。他迈步向前,折扇在手中紧紧握着,似乎随时都可能变成一柄武器。 "你胆敢如此公然指责我?" 弘昼的声音充满了挑衅,他一步步逼近讷亲,每一步都重重地落在堂砖上,发出清脆的响声。 讷亲毫不退缩,双手背负,眼神坚定地对视着弘昼。"作为一个王爷,你应当为国家设想,而不是仅仅考虑自己的私利!" 讷亲的每一句话都如同重锤,击打在在场官员的心头。 两人的距离越来越近,气氛紧张至极。突然间,弘昼的情绪达到了爆发点。他高举手中的折扇,猛地向讷亲的脸部挥去。讷亲被突如其来的攻击吓了一跳,条件反射地后退一步,但已是不及。折扇带起的风声在朝堂上空呼啸。 讷亲身形一晃,终于失去平衡,倒在了冷硬的石板上。在场的所有官员此刻都屏住了呼吸,惊愕地看着这一幕。弘昼并没有就此罢休,他趁势上前,一脚踹在讷亲的胸口,将其彻底压在地上。然后,他如同发疯般地对着讷亲猛烈地扇起巴掌,每一巴掌都带着怒气和羞辱。 讷亲无法反抗,只能在地上承受着这连绵不断的侮辱。朝堂上的其他官员或惊或怒,但却无人敢于上前干预。乾隆皇帝此时的表情冷峻,他目睹了整个过程,内心的情绪复杂难言。 最终,乾隆皇帝沉声发话,命人将弘昼拉开,并让人帮助讷亲起身。他对弘昼的处置相对宽容,但事件的影响深远,朝堂上的氛围因此变得更加沉重和紧张。而弘昼的行为,也成为了他一生中无法抹去的污点。 弘昼此后的行为更加反复无常,他开始沉溺于自我悲观的思维中,甚至搞出了自己的“丧事”来表达对命运的不满。他的精神状态日益恶化,甚至有些疯狂的举动,如在宴席上模拟自己的葬礼,令在场的宾客都感到震惊。弘昼的这种行为最终导致了他孤立无援的晚年。 乾隆对弘昼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从最初的支持和宽容,到后来的失望和放弃。尽管他试图在弘昼的人生中作出干预,希望他能有所转变,但弘昼的行为已经完全偏离了一个王爷应有的行为准则。 最终,弘昼病逝,留下了一段充满争议和悲剧色彩的历史。乾隆在弟弟去世后,感到深深的愧疚和悲痛,他为弘昼撰写了墓志铭,以此表达自己对弟弟的哀悼和对过去种种行为的反思。乾隆的生活在弘昼死后也显得更加沉重,他的统治虽然硕果累累,但家族内的这场悲剧,无疑给他的晚年留下了无法抹去的阴影
1736年,乾隆的弟弟弘昼与讷亲发生争执,当着百官的面,弘昼突然一脚将讷亲踹倒,
风城春史呀
2025-05-06 14:14:53
0
阅读: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