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46岁的鲁迅瞒着妻子,和自己的女学生许广平在上海同居。许广平怀孕后,

风城春史呀 2025-05-06 14:20:42

1927年,46岁的鲁迅瞒着妻子,和自己的女学生许广平在上海同居。许广平怀孕后,她羞愧难当疯狂地捶打肚子,鲁迅也不拦她……   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其作品以锐利的笔触批判旧社会和旧道德,勇敢地揭示人性的深层次问题。他的生活同样复杂多变,尤其是与女学生许广平的关系,更是充满争议。许广平,原名许广坪,生于广州一个传统的家庭,早年经历了家族的排挤和封建束缚,这种背景使她渴望突破传统束缚,追求个人自由和新思想。   1927年春,上海的街头充斥着春日的花香与潮湿的海风。鲁迅与许广平这对师生情侣隐秘地开始了同居生活。在城市这个熙攘的背景下,他们的生活仿佛被巨大的时代洪流隔绝,存在于一个只属于两人的微小世界中。   鲁迅的住所位于一个老旧的弄堂深处,窄窄的门面掩映在破旧的石库门之后。房间里布置简陋,一张木制书桌,几本散乱的书籍,以及墙角堆放的旧报纸和杂志。许广平负责打理这个小家,虽然条件艰苦,但两人的生活似乎也有了几分安稳。   然而,这种平静并未持续太久。许广平怀孕的消息像一颗重磅炸弹,炸裂了两人原本脆弱的安宁。怀孕的事实让许广平感到极大的恐慌和羞愧,毕竟她清楚,自己与鲁迅的关系在道德和传统观念上都是不被看好的。   一个潮湿的夜晚,许广平独自在房间里行走,脚步声在木质地板上发出沉闷的响声。房间昏暗,只有一盏昏黄的灯泡挂在天花板上,发出微弱的光。她的面前是一面小镜子,映出她焦虑的脸和蓬乱的头发。在极度的情绪冲动下,她开始用手猛烈地拍打自己的腹部。每一下都带着绝望和无助。   鲁迅听到声音,从书房冲出来,见到这一幕,他惊愕地站在门口,无法言语。许广平的行为出于一种极端的自我摧毁,而鲁迅却感到自己无力回天,他站在那里,手足无措,只能看着许广平的自我伤害。   事后,许广平的身体极为虚弱,她躺在床上,面色苍白。鲁迅坐在床边,手里攥着一封未封的信,那是写给远在另一城市的周老太太的信,寻求她的意见和帮助。   几天后,周老太太的回信到达,她在信中恳求许广平保留这个孩子,声称这是周家未来的希望。在传统观念的压力下,加之家族责任的重担,许广平无奈地接受了这个现实。   随后的日子,许广平的情绪逐渐走向稳定,但她与鲁迅的关系却进入了一种微妙的静默期。上海的早春仍旧带着寒意,而他们居住的小屋中,两人之间的对话也似乎被这冬季的残留寒冷冻结。鲁迅常常沉浸在他的写作和思考中,而许广平则忙碌于家务和即将到来的母职。这种距离感,让本就脆弱的情感关系显得更加复杂。   尽管外界对他们的关系评头论足,但他们仍旧试图维持这段不被世俗理解的情感联结,继续他们的共同生活。屋内的空气似乎也弥漫着一种说不出的压抑。窗外的梧桐树已经开始发新芽,春意渐浓,而屋内的两个人心却如同冬日般冰冷。   1929年,春风得意的时节,许广平终于迎来了她与鲁迅的孩子——周海婴的诞生。这个新生命的到来,给了两人一丝慰藉和新的希望。在这个喜悦的时刻,鲁迅的脸上难得地露出了微笑,尽管这笑容背后藏着深深的愧疚。他看着这个弱小的生命,心中涌现出复杂而深刻的情感,决心要尽力扮演好一个父亲的角色。   许广平则将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小海婴的照顾中。她轻轻地摇晃着摇篮,细致地照料着每一个细节,从喂养到换洗,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母亲的温柔和细腻。即使知道这个孩子的出生带来了无数的争议和困难,她仍坚定地站在这个选择的一方。这个孩子成了她生活的中心,也是她与鲁迅情感联结的象征。   在鲁迅有生之年,两人的关系虽然一直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但他们逐渐在生活的磨难中找到了相互依靠的力量。他们一起抚养着小海婴,共同面对外界的非议与压力,继续推动着文化和思想的发展。尽管生活充满了困苦和挑战,但他们的心灵在共同的目标和责任感中找到了慰藉。   1936年,鲁迅的健康急剧恶化,最终在那个深秋的日子里,他闭上了眼睛,离开了这个世界,留下了许广平和年幼的周海婴。鲁迅的离世,给许广平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空虚。她面对着无边的悲伤和接踵而来的现实问题,却依然坚定地选择了独自一人继续前行。   许广平没有选择再嫁,而是独自肩负起了抚养孩子的重担。她继续整理鲁迅的手稿,致力于传播鲁迅的思想和文学遗产。每当夜深人静时,她总会坐在书桌前,点上一盏小油灯,一页页地翻看着那些充满回忆的手稿,仿佛这样就能感受到鲁迅仍在自己身边。   在这些寂寞和努力的日子里,许广平成为了周海婴的精神支柱,她用自己的行动向儿子展示了坚持和勇气的意义。周海婴在母亲的影响下,渐渐长成了一个聪明而敏感的少年,对母亲的牺牲和努力有着深刻的理解。

0 阅读:52
风城春史呀

风城春史呀

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 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