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做了什么事情 被蒋介石感激地称为“有人情味”? 周恩来与蒋介石,这两位影响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重要人物,他们的交集始于1924年。当时,孙中山先生为了实现国民革命,建立革命军,在广州创办了黄埔军官学校。蒋介石被任命为校长,而周恩来则应邀出任政治部主任,这是共产党员在黄埔军校中的最高职位。 在黄埔军校期间,周恩来与蒋介石共事,两人都为革命事业而努力。周恩来在政治部主任的岗位上,积极推动革命思想的传播,为国民革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蒋介石则致力于军事训练和军队建设,为日后的北伐战争奠定了基础。尽管两人在思想理念上存在差异,但在革命的大旗下,他们携手并进,相互尊重。 然而,这段革命情谊并没有持续太久。1927年,国民党内部发生了"四一二"反革命事变,蒋介石公开与共产党决裂,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工人。周恩来与蒋介石的关系也因此走向破裂。面对蒋介石的拉拢,周恩来毫不动摇地选择了革命的道路,与国民党彻底决裂。 从此,周恩来成为了蒋介石的政治对手。蒋介石深知周恩来的才能,明白如果这个人不能为己所用,就会给自己的统治带来极大威胁。于是,他不惜重金悬赏缉拿周恩来,妄图铲除这个对手。 蒋介石为何要悬赏缉拿昔日的好同志?这背后固然有政治斗争的因素,但也反映了蒋介石对周恩来能力的认可和忌惮。周恩来在黄埔军校期间展现出的领导才能和组织能力,给蒋介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深知,周恩来是一个不可小觑的对手,如果任其发展壮大,将会对自己的统治构成巨大威胁。 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个人的恩怨在大势面前显得微不足道。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带来了转机。而周恩来与蒋介石的关系,也在这一事件中出现了新的转折。面对民族危亡,两人选择了暂时放下恩怨,共同应对外敌。这一决定,不仅改变了他们个人的命运,也影响了整个中国的前途。 1936年12月12日,一场政治事变在古城西安拉开了帷幕。两位爱国将领,东北军的张学良和西北军的杨虎城,联手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他们扣留了当时的国民政府领袖蒋介石,要求他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抵抗日本侵略者。 消息传到延安,中共中央高度重视这一事件。他们认识到,这是一个团结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抗日的难得机会。然而,要和平解决这场事件,谈何容易?这时,周恩来挺身而出,在张学良、杨虎城的邀请和中共中央的指派下,从延安秘密飞抵西安,出面斡旋,展开了一场关乎国家命运的谈判。 对于身陷囹圄的蒋介石来说,此时的处境可谓是进退维谷。面对张、杨两位将军的要求,他心有不甘,但又无力反抗。而当他得知昔日的政敌周恩来也来到了西安时,内心更是五味杂陈。然而,在民族危亡之际,周恩来选择了把个人恩怨放在一边,以大局为重,力促事变和平解决。 在周恩来的斡旋下,经过多方谈判,西安事变最终得以和平化解。蒋介石被释放,张学良、杨虎城也未受到严厉惩处。更重要的是,这一事件为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扫清了障碍。12月24日晚,阔别11年的周恩来与蒋介石再次见面。两人虽然立场相异,但在民族大义面前,却也冰释前嫌。蒋介石深情地说:"恩来,你来了,你还是黄埔的好同志。我以领袖人格担保,决不再打内战,以后你可来南京与我谈。" 在这次会面中,周恩来还向蒋介石提及了另一件事,一个关乎蒋家的重要承诺。原来,早在1925年,蒋介石的长子蒋经国就与其他90位青年一起远赴苏联留学。然而,随着国共两党的决裂,蒋经国也被扣留在了苏联,至今已有10余年。作为父亲,蒋介石对这个儿子心心念念,却又无能为力。而周恩来,则承诺会想办法促成蒋经国回国。 3月27日,周恩来借着祝贺宋美龄生日之机,给蒋介石带去一个出人意料的消息:“委员长,我们已收到共产国际的电报,苏联内务部已查到蒋经国先生的下落,并批准他立即返回中国。”父子分离许久的蒋介石忽闻此讯,惊喜交加,动了真情,他感激地说:“恩来,你是中共最有理智、也最有人情味的同志。关于释放政治犯的问题请你们先开一张名单过来,查实后分批释放。”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不仅挽救了蒋介石的性命,也为中国的抗日救亡事业开启了新的篇章。在这场事变中,周恩来展现了一个政治家的智慧和胸怀。他放下个人恩怨,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重,在关键时刻伸出了援手。这一举动,不仅赢得了蒋介石的感激,也为日后的国共合作埋下了伏笔。
周恩来做了什么事情被蒋介石感激地称为“有人情味”? 周恩来与蒋介石,这两位影
自由的百灵鸟
2024-07-25 17:18:32
0
阅读: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