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中,为了将情报送到彭德怀司令手中,他狂奔20多里,返回连队的途中被敌人的冷枪击中左腿,他忍着剧痛成功将情报带回。 覃照群老人站在家中,凝视着墙上那张泛黄的地图。地图上清晰地标注着他在70年前的行军路线,每一个地点都承载着难以磨灭的记忆。回首往事,仿佛又回到了1950年,回到了那个炮火纷飞、生死相搏的年代。 70年前,朝鲜战争爆发。18岁的覃照群怀着一腔热血,毅然投身到保家卫国的洪流中。他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114师的一员,从此,命运与祖国紧紧相连。稚嫩的面孔,骨子里却有着钢铁般的意志。他和千千万万的志愿军战士一起,告别家乡,奔赴异国他乡的战场,开启了一段惊心动魄的征程。 初到朝鲜战场,覃照群便见识到了战争的残酷。志愿军过江时,敌军的飞机对渡江车队展开疯狂轰炸,150辆军车转瞬间被炸毁了100多辆。本就紧缺的补给物资,几乎无法运送到前线。战士们常常以冻土豆和生黄豆充饥,粮食短缺到师长都要带头与大家同甘共苦的地步。吃上一口热饭,竟成了一种奢望。 饥饿还在其次,最大的敌人是刺骨的寒冷。那一年,朝鲜半岛遭遇了几十年不遇的严寒,气温骤降至零下40度。在食品和御寒物资都匮乏的情况下,冻伤和冻死的战士不在少数。每个人都知道,坐下休息片刻,下一秒可能就再也无法站起。覃照群亲眼目睹了"冰雕连"的悲壮,那一具具冻僵的遗体,成为永生难忘的记忆。 在这样艰苦卓绝的条件下,抵御外敌的志愿军还要面对敌军火力的疯狂倾泻。敌人不但弹药充足,而且惯用飞机狂轰滥炸的战术。战场上但凡有硝烟升起的地方,就立即会招来狂风骤雨般的轰炸。许多战士倒在了枪林弹雨中,鲜血染红了这片异国的土地。伤亡之惨重,令人心痛不已。 就在这样的极端困境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没有被摧垮,没有屈服,而是愈战愈勇。松骨峰战役就是一个缩影。在松骨峰北侧,一营三连148名将士血战6小时,在美军密集轰炸下最后只剩7人,但这7人仍然坚守阵地。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钢铁长城,用生命捍卫了军人的尊严,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赞歌。 每每想起当年的战斗,覃照群的眼眶都会泛起泪花。那些峥嵘岁月,似乎从未远去。火线浴血奋战的战友们,用青春和热血凝结成最感人的画面。尽管战争的炮火早已平息,但保家卫国的精神,永远激励着覃照群和所有参战老兵。 在朝鲜战场上,覃照群不仅见证了战争的残酷,也见证了志愿军战士的英勇无畏。1952年10月的一天,他所在的部队正在发起对394.8高地的进攻。敌军凶猛的火力让这场仗格外艰难,志愿军伤亡惨重,战事陷入了胶着状态。 形势万分危急,战士们急需火力支援。然而,前去送情报的两名战士都牺牲在了途中。眼看着战况愈发吃紧,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覃照群挺身而出。他主动请缨,向师长翟仲禹请求送情报。师长审时度势,最终将这个艰巨的任务交到了覃照群手中。 覃照群深知情报必须尽快送到,否则攻坚战就有可能功亏一篑。他迅速收拾行囊,携带情报,便决然出发了。前方是崎岖难行的山路,覃照群不眠不休,昼夜兼程。他翻山越岭,跋涉了20多里路,终于将情报送到了彭德怀司令手中。 彭德怀见到覃照群,亲切地询问他是否用过餐。得知覃照群还未进食,彭司令二话没说,直接吩咐警卫员把自己的饭分给这个疲惫的战士。覃照群从司令员那里得到的不仅是一碗热饭,更是一份温暖和鼓舞。多年以后,他仍然对这个场景记忆犹新。 然而,完成送情报任务只是故事的一半。更艰难的,是把情报安全带回连队。就在覃照群返回途中,不幸遭遇敌军伏击。一颗冷枪打中了他的左腿,顿时鲜血直流。剧烈的疼痛几乎令他昏厥,但覃照群咬紧牙关,强忍伤痛,一手狠狠地按住汩汩流血的伤口,一手将情报紧紧护在怀中。 覃照群深知,情报必须带回,否则前线将付出更惨重的代价。他一瘸一拐地向连队挪动,每一步都像踩在刀尖上。血流不止,意识逐渐模糊,但他执着地朝目标前进。一步,两步,三步……终于,他抵达了连队。情报及时送达,为这场战斗的胜利奠定了关键基础。 覃照群的英勇事迹,为他赢得了军功章。他先后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无声的奖章见证了这位战士的不凡。然而,对于覃照群而言,最宝贵的不是勋章,而是为祖国流血牺牲的荣光时刻。 时光飞逝,转眼已过70载。曾经的少年已是白发苍苍的老者。尽管岁月在覃照群身上留下了印记,但那段刻骨铭心的军旅岁月,永远凝固成他生命中最闪亮的一段。无论走到哪里,他都难以忘怀那片战火纷飞的土地,难以忘怀与战友们并肩战斗的记忆。 如今,和平年代已经到来。我们无需再上战场,无需再经历战争的残酷。但覃照群和千千万万的志愿军老兵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和平,我们却要永远铭记。老一辈革命家的浴血奋战精神,他们为国为民、不怕牺牲的崇高品格,都值得我们发扬光大,永志不忘。
1952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中,为了将情报送到彭德怀司令手中,他狂奔20多里,
自由的百灵鸟
2024-07-24 21:18:32
0
阅读: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