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昆明军区收到来自邓小平亲自下达的命令,要昆明军区的战士们进军收复被越南军队长期占领的阴山、老山等地区。正是在这一战中,师长廖锡龙“一战成名”,以至于连邓小平都给予了他高度评价:此人必须重点培养..... 1979年,一场战争在中越边境爆发。那一年的春天,和煦的阳光洒在祖国的大地上,本该是一派祥和安宁的景象。然而就在这时,越南军队却悍然出兵,对我国边境发起了疯狂进攻。 事实上,中越两国边境争端由来已久。早在之前,越军就曾一再以武力侵犯我国领土主权。为了维护国家尊严,捍卫神圣领土,中国政府做出了断然决定,发起自卫反击战。战争在我军的强大攻势下迅速展开,最终以我方的胜利宣告结束。尽管事后越方不得不接受失败的结果,但他们仍心存不甘,伺机报复。 战争的炮火熄灭了,可和平却并未真正到来。就在我军撤出阵地后不久,越军卷土重来,悍然占领了云南省边境的阴山、老山等多处高地。凭借险要的地形,他们在此驻扎,意图伺机向内地发起新一轮进攻。消息传到北京,震惊了中央高层。战争的阴云再次笼罩在边疆的上空。 1984年,昆明军区战时指挥部接到了来自中央军委的特急电令。电令内容虽然简短,却字字千钧:由邓小平同志亲自批示,命令昆明军区尽快派兵收复失地,将侵略者赶出国门。这道命令,犹如一声号角,瞬间激起了将士们的爱国热情和昂扬斗志。 军区党委当机立断,决定抽调精兵强将,组建一支特别行动队伍。在选拔将领时,廖锡龙的名字很快进入了军区首长的视野。廖锡龙曾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身经百战,是位久经沙场的战将。他谋略过人,勇武善战,在部队中威望极高。军区党委经过慎重考虑,最终决定任命廖锡龙为此次军事行动的总指挥,并授予他军长的临时军衔。 接到任命的那一刻,廖锡龙心情无比激动。保家卫国,收复失地,是他作为一名军人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他意识到,完成这次任务,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年近半百的廖锡龙顿时倍感身上的担子。但他没有退缩,而是挺起胸膛,斗志昂扬地走向了新的战场。 为了尽快掌握前方的具体战况,廖锡龙没有做过多停留,即刻启程奔赴前线。军用吉普载着他和几名随行参谋,在连绵起伏的山道上疾驰。他们穿行在苍翠的原始森林中,两旁是连绵的高山,道路颠簸崎岖。细密的雨丝飘落,将车窗模糊成了一片。廖锡龙隔着雾蒙蒙的玻璃,望着窗外掠过的风景,沉默不语,似乎在思考着即将到来的战斗。 当廖锡龙率部抵达前线阵地时,他立刻投入到了紧张的战斗准备中。通过与当地部队指挥员的沟通,他很快了解到了越军的部署情况。原来,敌军早已在阴山周围构筑了大量工事,将大批士兵隐藏在山洞内,伺机与我军周旋。与此同时,他们还不断调集增援部队,企图依托有利地形,与我军打一场持久消耗战。 面对敌军的诡谲部署,廖锡龙当即意识到,想要速战速决,绝非易事。多年的戎马生涯告诉他,在这种复杂地形下贸然进攻,很可能会落入敌人的"陷阱"。况且,山区天气变化多端,稍有不慎就可能前功尽弃。种种因素摆在面前,无不考验着这位战将的智慧和勇气。 然而,廖锡龙并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倒。恰恰相反,他越是思考,越是跃跃欲试。以灵活应变的战术战胜敌人,正是他的拿手好戏。很快,一个巧妙的作战方案在他脑海中逐渐成型。廖锡龙决定先发制人,主动出击,给敌人一个"下马威"。他命令炮兵连在敌军估计隐藏的山洞附近布设炮阵地,并挑选老练的炮手严阵以待。午夜时分,山谷间突然炮声隆隆,闪电般的火光划破夜空,炮弹呼啸着射向敌军阵地。 紧接着,一阵此起彼伏的狗叫声从山间传来。廖锡龙心中暗喜,他的如意算盘打响了。原来,他布炮阵地的真正目的,是要制造出我军发起进攻的假象。炮声惊醒了山间的野狗,此起彼伏的狗叫声更让敌军误以为我军已经兵临城下。 接下来的几天,廖锡龙的部队像模像样地在敌军洞口附近放炮,却始终不见我军大部队出动。藏在洞中的越军茫然不知所措,只能如惊弓之鸟,惶惶不可终日。一连几天,他们始终不敢轻举妄动,生怕中了我军的"圈套"。 随着时间的推移,躲在山洞里的越军终于坐不住了。他们神经绷得太紧,早已人心惶惶。不少士兵开始抱怨连连,军心逐渐动摇。毕竟,长时间龟缩在洞中,既看不到敌人,也不知道外界战况如何,换谁都会慌了阵脚。 终于,有越军军官按捺不住,下令士兵出洞侦察。他们小心翼翼地探出洞口,却不料,正中了廖锡龙的下怀。伏兵已久的我军一举将其击溃,敌军阵脚大乱。廖锡龙见时机成熟,当即下令发起总攻。我军士兵犹如猛虎下山,与越军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 激战数日,越军伤亡惨重,溃不成军。阴山、老山等几处要地尽数被我军收复,胜利的旗帜在高地上空飘扬。廖锡龙的巧妙部署和英勇指挥,赢得了全军将士的敬佩。这次战役,不仅赢回了国土,也奠定了廖锡龙"战术奇才"的声誉。从那时起,"廖锡龙"这个名字,成了军中传颂的佳话。
1984年,昆明军区收到来自邓小平亲自下达的命令,要昆明军区的战士们进军收复被越
自由的百灵鸟
2024-07-23 16:18:11
0
阅读: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