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专门找到张爱萍谈话:不要让两个老帅打架喔,发生了什么? 1964年10月

自由的百灵鸟 2024-07-25 15:17:46

邓小平专门找到张爱萍谈话:不要让两个老帅打架喔,发生了什么? 1964年10月16日,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就在这一天,经过无数科研人员和工人的不懈努力,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成功爆炸。消息传来,张爱萍将军喜不自禁,他激动地写下了"东风起舞,壮志千军鼓。苦斗百年今复主,矢志英雄伏虎。霞光喷射云空,腾起万丈长龙。春雷震惊寰宇,人间天上欢隆"的词句,抒发自己的心情。这一刻,他回想起自己在国防科研路上走过的点点滴滴。 要说张爱萍最早接触国防科研,还要追溯到1956年。当时,陈毅找到他,希望他去参加国务院科技发展规划的会议。面对这个任务,张爱萍一开始有些犹豫,他坦言自己并不懂科技。但陈毅解释说,这是他和彭德怀总体商量后做的决定,一致认为张爱萍是最合适的人选。张爱萍主管军队装备,对部队非常了解。就这样,张爱萍踏上了国防科研之路。 对一个军人出身的张爱萍来说,国防科研绝非易事。他深知自己科研能力有限,主要应该起到一个辅助和协调的作用。在这过程中,张爱萍最突出的优点就是善于发现和任用人才。他深知,国防科研的关键在于广大科学家。为此,他始终谦逊好学,努力去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和科研人员打成一片。张爱萍常对大家说,科研搞成功了是你们的功劳,失败了是我的责任,让大家放开手脚去干。在这样的氛围下,科研人员干劲十足,工作进展顺利。 当然,张爱萍在国防科研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难。比如,当时原子能工业建设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浩大工程,需要全国各部门通力配合。作为牵头人,张爱萍肩负着沟通军队、国防工业、科研院所等部门的重任,让各方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当时的国防科技体系非常庞杂,军队、国防工业、科研院所三大块分别由贺龙、罗瑞卿、聂荣臻领导。为更好地统筹协调,张爱萍还兼任国防科委和国防工办副主任。正因为协调任务太重,小平同志特意找到张爱萍,叮嘱他千万不能让两位老帅"打架"。张爱萍自然满口应承,但他也深感协调之难。为此,他建议成立一个能够统领全局的机构。 张爱萍的建议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采纳。在周总理的直接领导下,一个由张爱萍具体负责的中央专门委员会应运而生。有了这个统一的议事协调机构,张爱萍就可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核武器研制等国防尖端科技攻关上,而不必把时间都消耗在无谓的内耗上。 正是有了张爱萍将军这样的栋梁之才,在他的协调组织和科学家们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才能实现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而这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就是张爱萍将军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艰苦奋斗的又一硕果。它标志着共和国的国防实力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此后,张爱萍将军和他的团队还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为巩固国防,实现富国强军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心力。 1956年,张爱萍万万没想到,自己会以一种全新的身份投身国防事业。当陈毅找到他,建议他参加国务院科技规划会议时,张爱萍第一反应是:"我对科技一窍不通啊。"但陈毅告诉他,这可不是个人决定,而是军委领导们集体商议的结果。大家一致认为,张爱萍在军中主管装备,对部队情况了如指掌,是最适合的人选。 就这样,张爱萍从一名战将变成了"门外汉",踏上了国防科研的道路。他深知这是一项全新的挑战,不是看看文件、开开会就能搞定的。为尽快熟悉业务,他废寝忘食地钻研科技知识,向身边的专家学者虚心求教。功夫不负有心人,渐渐地,张爱萍对国防科技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成为了一名内行。 张爱萍在国防科研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牵涉部门太多,协调起来十分不易。当时,军队、国防工业、科研院所三大块分属不同领导管辖。作为承上启下的枢纽,张爱萍深感责任重大。为了理顺关系,他提出成立一个统一归口管理的机构。这个建议很快得到中央采纳,周恩来亲自挂帅,张爱萍负责具体工作。 在新的领导体制下,张爱萍终于可以心无旁骛地投入到核武器等尖端国防科技研究中去了。他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并肩作战、同甘共苦,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1964年,当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时,张爱萍欣喜若狂,写下了"春雷震惊寰宇,人间天上欢隆"的豪迈诗句。 原子弹的成功,只是张爱萍将军带领团队取得的诸多成就之一。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新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一跃成为当时社会主义阵营的佼佼者。从一穷二白到拥有自己的尖端武器,这一路走来何其不易。张爱萍将军功不可没。 如今,当我们回顾张爱萍将军的国防科研生涯,无不为他的贡献所折服。他以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一名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从最初的从军打仗,到后来的国防科研,张爱萍始终把个人命运与党和国家的前途紧密相连。他靠着自己的真才实学和坚韧不拔的意志,攻坚克难,砥砺前行,书写了新中国国防事业的光辉篇章。这份功绩,必将永载史册。

0 阅读:658
自由的百灵鸟

自由的百灵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