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张爱萍向总参立下军令状,一日内拿下一江山岛。 1955年1月17日,浙东前线指挥部司令员兼政委张爱萍站在门头山上,远眺茫茫的东海,心中却是忧虑万分。海面上,狂风呼啸,巨浪滔天,登陆舰艇在风浪中颠簸,甚至出现了碰撞和损坏。这场准备已久的登陆作战,就要在风浪中化为泡影了吗? 时间倒回到1954年8月,中央军委召开了解放闽浙沿海岛屿作战会议,制定夺取一江山岛、大陈岛的战略部署。作为华东军区代表,张爱萍在会上着重汇报了攻占一江山岛的作战设想。他指出,一江山岛是大陈列岛的前哨阵地,是进攻大陈岛的跳板。攻克一江山岛,就能直捣大陈岛的心脏,给敌军以沉重打击。 会议结束后,华东军区和浙东前线部队按照计划,加紧攻占一江山岛的各项准备工作,到1954年底,一切准备就绪,战士们个个跃跃欲试,只等着拉开这场陆海空联合登陆战役的大幕。然而就在此时,美台双方突然签署了共同防御条约,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中央军委当机立断,决定推迟进攻时间,等待时机成熟。 转眼到了1955年1月12日,张爱萍主持召开前线指挥部党委扩大会议,与会将领一致认为时机已到,应该发起进攻。经过慎重讨论,大家确定在18日发起攻击,并立即上报华东军区和总参谋部请示批准。 然而,发起如此大规模的登陆作战必须要有合适的天气条件。气象部门反复会商,初步预测17日至19日天气晴好,适合发动进攻。张爱萍闻讯大喜,连夜赶赴前线,亲自部署战前准备。谁知刚刚抵达前线司令部,却传来了令人焦虑的消息:海上风力已达6-7级,满海怒涛,舰艇损坏不断。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风浪丝毫没有减弱的迹象。顾不得连日操劳的疲惫,张爱萍马不停蹄地找来华东军区空军气象科长徐杰,询问天气变化情况。望着司令员焦虑的神情,徐杰斩钉截铁地说:"司令员请放心,根据我的分析,这场风是由西北气流引起的,到了部队发起攻击的时候,风浪一定会平息。我可以用人格和生命担保,如果有半点差错,我愿受军法严惩!" 张爱萍闻言略感宽慰,拍了拍徐杰的肩膀说:"我知道你是个气象奇才,这次就全靠你了。不过你用不着立军令状,要立也是我这个司令员向中央军委立。"说完,张爱萍吩咐副参谋长,立刻向总参谋部发电报,表明仍将按照原定计划于18日发起攻击。 1月17日的夜晚似乎格外漫长。张爱萍一夜未合眼,他心中的忧虑丝毫未减,反而愈演愈烈。尽管徐杰信誓旦旦地保证天亮前风浪必定平息,但张爱萍仍然坐立不安。他不时地走到窗前,凝视着漆黑的夜空,倾听着狂风呼啸的声音,内心备受煎熬。 深夜时分,张爱萍再一次找到徐杰,语气中带着几分焦虑和不安:"老徐,你再考虑考虑,这风浪还要持续多久?我们的登陆舰艇经不起这样的折腾啊!这可是攸关战役成败的大事,你一定要给我一个准信儿。" 面对司令员的再三追问,徐杰依然不改初衷,斩钉截铁地说:"报告司令员,请您相信我的判断。我分析了气压变化和云图,天亮之前风浪就会停息,您尽管放心,我用我的人格担保!" 听到这番话,张爱萍点了点头,心中的焦虑略有缓解。他吩咐通讯员加强与气象台的联络,随时掌握最新天气动态,又嘱咐参谋人员做好各项应急预案,确保万无一失。 一夜辗转反侧,张爱萍天刚蒙蒙亮就登上了门头山,想要一睹天明时的海上风貌。令他欣喜的是,曾经大风大浪滔天的海面,此刻竟然风平浪静,犹如一块平整的翡翠玉板。望着这一幕,张爱萍禁不住长舒了一口气,心中的石头总算落了地。他连声称赞徐杰:"不愧是气象奇才,你立下了大功,等打完仗我一定重重有赏!" 天色渐亮,张爱萍立即召集指挥部成员,传达最新战况,并再次强调了各军兵种的战斗任务。他语气坚定地说:"同志们,天公作美,我们已经万事俱备,就等着拉开这场攻坚战的序幕了。让我们不负重托,以雷霆之势拿下一江山岛,以优异的战绩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随后,张爱萍乘坐小艇,赶赴各突击队进行最后的战前动员。他目光如炬,语气铿锵:"战士们,今天就是我们建功立业的好日子!一江山岛就在眼前,它是我们通往胜利的关键,更是践行誓言的见证。大家要铆足劲,勇往直前,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官兵们个个斗志昂扬,整装待发。 上午8时整,随着一声令下,解放军陆海空三军开始了雷霆一击。数十架飞机对敌阵地实施猛烈轰炸,50多门大炮同时开火,瞬间将一江山岛变成一片火海。敌军的炮火很快被压制,防御工事被摧毁,阵脚大乱。 趁敌军防御体系瘫痪之机,突击部队乘坐70余艘登陆艇,在飞机和舰炮的掩护下从多个登陆点发起猛攻。战士们抱着"宁可前进一步死,决不后退半步生"的决心,一个滩头接一个滩头地攻克,迅速在岛上扩展战果。经过6个小时的浴血奋战,最后一个敌人据点被攻克,残敌纷纷溃退投降。傍晚时分,一江山岛全境宣告解放,胜利的红旗在岛上高高飘扬!
1955年,张爱萍向总参立下军令状,一日内拿下一江山岛。 1955年1月17日
自由的百灵鸟
2024-07-16 17:02:2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