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朱德来到上海专程拜访了陈独秀。 1927年,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爆发,领导这次起义的朱德,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武装斗争的领袖人物。然而,就在五年前的1922年,当时还是西南军阀旗下将领的朱德,曾经满怀热情地来到上海,专程拜访中共领袖陈独秀,希望加入这个代表中国最底层民众利益的政党。 作为护国运动和护法战争中崭露头角的西南名将,朱德原本对这次拜访信心满满。在他看来,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手续应该和加入国民党一样简单,只要提出申请,就可以顺利入党。然而,陈独秀的反应却让朱德大吃一惊。 陈独秀冷眼打量着面前这位意气风发的年轻将领,没有理会他急切的目光,而是问道:"你一个军阀将领,来自四川那样一个地主军阀把持的省份,为什么要加入我们这个中国穷人的政党呢?"朱德一时语塞,竟然不知该如何回答。 陈独秀接着说:"要加入中国共产党,就必须把工人阶级的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并且做好为之奋斗终生、甚至献出生命的准备。像你这样的人,恐怕还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考验,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朱德没有想到,自己的入党申请会遭到如此直接的拒绝。他还沉浸在护国、护法的军阀斗争中,虽然隐约感觉到民主共和的理想越来越远,但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还很肤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他毅然决然放弃高官厚禄,从四川千里迢迢来到上海,满怀激情地投奔中国共产党,却没料到会碰这样一个钉子。 陈独秀的拒绝,并非全然没有道理。作为中共的领导人,他自然要对一个军阀将领突然要求入党保持警惕,必须弄清他的动机究竟是什么。陈独秀虽然言辞尖锐,但也没有完全堵死朱德入党的门路,而是想继续考验他一段时间,看他是否真心实意地拥护共产主义理想。 朱德从陈独秀家中走出来,心情无比沮丧。在他看来,中国的出路在哪里?难道说,他参加护国护法,追随孙中山,都是错误的吗?可是,没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指引,中国的革命势必会再次陷入军阀混战的泥淖。朱德在黑暗中摸索,他决不甘心就此放弃,誓要寻找到一条救国救民的光明大道。 被陈独秀拒之门外,朱德虽然心灰意冷,但求索真理的决心并未动摇。他和好友孙炳文等人一起,毅然踏上了前往法国勤工俭学的旅程。在巴黎,朱德听说周恩来是当地中共旅欧支部的负责人,便四处打听周恩来的下落。然而,周恩来恰好去了德国。朱德本就有留学德国学习军事理论的打算,于是立刻动身前往柏林,寻找周恩来。 这一次,朱德吸取了上海拜访陈独秀的教训,没有贸然提出入党的要求,而是向周恩来详细讲述了自己的经历:他如何摆脱军阀的桎梏,又如何受到孙中山的感召,投身于革命事业。朱德还坦诚地提到,自己曾在上海拜访过陈独秀,但遭到了拒绝。周恩来听后,脸上露出会心的微笑,表示愿意帮助朱德在柏林中共支部登记,并协助他尽快适应留学生活。 在周恩来的引荐下,朱德认识了当时中共驻欧洲的最高负责人张申府。作为里昂大学的教授,张申府学识渊博,待人真诚。他很快发现,朱德虽然出身军人,却谦逊好学,待人真诚,处处以身作则。在旅欧学生的集会上,朱德总是抢着做义务劳动。大家谈得忘了时间,朱德已经准备好了简单可口的饭菜。 在张申府的考察下,朱德光明磊落的人格和对革命事业的忠诚赢得了大家的信任。不久,经过张申府和周恩来的介绍,朱德顺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在异国他乡有了新的战友和奋斗目标。张申府回国后,曾向陈独秀详细汇报朱德在欧洲的表现,陈独秀听后连连点头,对朱德的入党表示完全赞同。一方面,张申府的介绍打消了陈独秀先前对朱德的疑虑;另一方面,随着国共合作的开展,党组织对知识分子和进步军人的态度也有所改变。 尽管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但朱德在旅欧期间,对外仍然保持国民党员的身份。他并没有满足于已经取得的进步,而是利用一切机会努力学习。1923年至1925年,朱德如饥似渴地阅读德文军事著作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为将来回国从事革命工作做准备。 1925年,共产国际决定从旅欧学生中选派一批人去莫斯科学习,朱德把这看作接受系统军事训练的绝佳机会,兴奋地递交了申请。可是,让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自己的申请一次次被退了回来。原来,不少同志对他的背景还心存疑虑,认为一个出身军阀、当过官僚的人,不可能真正接受马克思主义。朱德并不气馁,他一边努力工作,一边锲而不舍地申请,终于在三个月后获得批准,踏上了开往莫斯科的列车。 1926年,朱德学成归国,激动地走进了设在上海的中共中央军委办事处,向总书记陈独秀汇报留学期间的收获。时隔四年,师生二人重逢,情景早已今非昔比。陈独秀亲切地拥抱了这位昔日的来访者,称赞他为革命事业所做的努力。朱德也感慨万千:正是陈独秀当年的拒绝,让他下定决心,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投身革命,从而找到了人生的坚定方向
1922年,朱德来到上海专程拜访了陈独秀。 1927年,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爆发
自由的百灵鸟
2024-07-16 17:02:24
0
阅读: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