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基伟:喀秋莎太好用了,就是炮弹有点贵朝鲜战争中,志愿军接收了苏联空运的120门喀秋莎火箭炮。 朝鲜战争的战火燃烧着,1952年的上甘岭战役如同钢铁洪流,将志愿军与联合国军的矛盾推向了顶点。在这场战争中,苏联供应的喀秋莎火箭炮成为了秦基伟指挥的15军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它的强大火力和战场上的应用,不仅改变了战局,也塑造了秦基伟作为一位出色指挥官的形象。 喀秋莎火箭炮以其强大的火力和快速的发射速度而闻名,每次发射可以投放数十枚132毫米火箭弹,足以在短时间内摧毁大片防御工事。然而,这种火炮也并非完美无缺,填装炮弹的速度较慢,一次充填16发炮弹需要约十分钟时间,这在激烈的战斗中可能显得捉襟见肘。此外,喀秋莎的发射过程中火光明亮,容易暴露阵地,成为敌军炮火集中打击的目标。这些缺点使得秦基伟在使用时格外谨慎,他深知每一发炮弹的珍贵和战斗时的关键性。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爆发,美军的炮火如同雷霆般轰鸣,每秒数颗炮弹在志愿军阵地上炸开,情势极其危急。在这七天七夜的激战中,敌我双方不断争夺控制权,战斗异常残酷。面对美军的凶猛反击,秦基伟迅速调动15军力量,其中包括配备喀秋莎火箭炮的炮兵21师,以期在战场上取得制胜优势。 秦基伟对于喀秋莎火箭炮的喜爱与谨慎使用,成为了战役中的一大特色。他深谙这种火炮的战术价值,因此在使用时总是极其谨慎,不轻易暴露阵地。据回忆录记载,秦基伟曾多次强调:“喀秋莎虽好,但每一发炮弹都如同黄金般珍贵,必须慎之又慎。”这种战术上的谨慎,使得他在战斗中能够最大化地利用喀秋莎的火力优势,同时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暴露。 秦基伟在朝鲜战争中的喀秋莎火箭炮的使用,不仅展示了其卓越的指挥才能,更突显了他对于战场环境的深刻理解和战术上的精湛运用。喀秋莎火箭炮虽然存在诸多缺点,但在秦基伟的指挥下,却成为了志愿军取得战略优势的重要武器之一,对于战争结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喀秋莎火箭炮在朝鲜战场上的战斗力无可比拟,它的每一次射击都能在短时间内造成极大的破坏。这种火炮由苏联研制,以其快速的发射速度和强大的火力而闻名于世。每次发射,喀秋莎可以在几秒钟内将十几枚132毫米的火箭弹发射出去,其覆盖面积之广、打击力之大,足以在战场上对敌人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然而,喀秋莎火箭炮也有其明显的缺陷。首先,填装炮弹的过程相对缓慢,每次充填完整一轮16发炮弹,需要大约十分钟的时间。这在战斗紧急时可能成为一大瓶颈,影响火炮的连续作战能力。其次,喀秋莎在发射时产生的明亮火光,极易暴露阵地,使其成为敌军炮火优先打击的目标。这种暴露性不仅增加了使用喀秋莎时的风险,也对指挥官在战术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爆发,成为朝鲜战争中最具决定性的战役之一。在这场战斗中,美军的炮火密度异常凶猛,每秒钟平均有数颗炮弹落在志愿军的阵地上,形成了对志愿军极大的威胁。面对如此强大的敌人火力,志愿军的指挥官们必须迅速做出反应,调整战术以保持战斗的持续性和战场的控制力。 在上甘岭战役中,秦基伟作为15军的军长,承担了重要的指挥责任。他迅速调动炮兵21师,将其配备的喀秋莎火箭炮投入战斗。这些火炮以其强大的威力和覆盖面积,成为了志愿军在战场上的重要战术支援。然而,面对敌人的猛烈反击,秦基伟不得不在保持火力输出的同时,考虑如何避免暴露喀秋莎的阵地位置,以免遭受敌军的集中炮火打击。 秦基伟对喀秋莎火箭炮的使用非常谨慎,他深知每一发炮弹的价值和战场上的关键性。在战斗中,他经常强调喀秋莎火箭炮的精准应用和战术调整的重要性。据回忆录记载,秦基伟曾在一次战斗中对下属说道:“喀秋莎虽好,但我们的每一发炮弹都是黄金,必须精打细算,避免不必要的浪费。”这种战术上的谨慎,使得他在战斗中能够最大化地利用喀秋莎的火力优势,同时又能避免喀秋莎在战斗中可能遭受的损失和暴露。 喀秋莎火箭炮作为朝鲜战争中一种重要的火炮装备,其在战场上的优势和挑战都得到了充分展示。在秦基伟的指挥下,喀秋莎不仅仅是一种火炮,更是一种战略性的武器,对于志愿军在上甘岭战役中取得战略上的成功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对喀秋莎火箭炮的深入理解和精准运用,秦基伟展现了其卓越的战术智慧和军事指挥能力,为战斗的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秦基伟:喀秋莎太好用了,就是炮弹有点贵朝鲜战争中,志愿军接收了苏联空运的120门
自由的百灵鸟
2024-07-16 16:02:45
0
阅读: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