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5年,秦始皇命令华阳公主:“女儿,朕命你速去迎接王翦!” 公元前225年,秦始皇正值壮年,雄心勃勃,一统天下的宏图大业近在眼前。一日,秦始皇巡视边疆,突然探马来报:楚国有异动,似在召集义军,欲与我秦国一战。闻听此报,秦始皇并不惊慌,反倒露出一丝欣喜。北方几国业已臣服,唯独东南的楚国尚存,若得楚国臣服,秦国就真正一统天下了。秦始皇当即心生一计:既然楚国蠢蠢欲动,不如声东击西,先发制人。一旦拿下楚国,那六国就全都归顺了。想到此,秦始皇精神抖擞,立即班师回朝。 回到咸阳宫,秦始皇即刻召集文武百官,商议伐楚大计。群臣议论纷纷,各抒己见。年轻的将领李信站出来请战,自告奋勇道:"大王,微臣愿领兵20万,必能斩楚王头颅,献于大王马前!"秦始皇闻言大喜,他生性多疑,早就对功高盖主的老臣心存戒备。如今有年轻有为的将才请缨,正合他意。当下拍板定论,命李信即刻点兵南下,灭楚建功。 李信得令,志得意满,当即点齐人马,浩浩荡荡出发了。谁知他轻敌冒进,军行至楚国边境,竟中了楚军的埋伏。20万大军寡不敌众,陷入重围,血战三日三夜,最终全军覆没。李信侥幸逃脱,灰头土脸回到咸阳,秦始皇闻报勃然大怒,下令斩李信于殿前,以儆效尤。 李信虽死,事已至此,秦始皇也不得不重新考虑伐楚之事。当今之世,能独挡一面,征战沙场的良将屈指可数。他在心中滤过诸位将领,最终目光落在了一个人身上——久隐山林的王翦将军。 王翦乃秦国名将,少年得志,屡立战功。只是年事渐高,早已告老还乡,隐居田园。秦始皇虽贵为一国之君,但对这位老将军却是敬重有加。他不远千里,多次登门求见,恳请王翦出山。王翦推辞再三,见秦始皇诚意十足,这才勉为其难地答应下来。 但王翦提了三个条件:第一,伐楚需六十万大军,方能一举成功;第二,赐金购田,以安顿军士;第三,赐美女百人,以侍奉左右。秦始皇听罢,心下暗喜。他原本还担心这位老谋深算的将军会生出异心,掌控重兵,做些什么。现在看来,王翦同样难逃富贵诱惑,终究是凡夫俗子。当下君臣二人你来我往,各怀心思,却都喜笑颜开,貌似达成了共识。 王翦虽已鬓发花白,但胸中韬略却更臻成熟。他料定秦始皇担心自己权重,决不会让自己全权掌兵,必定还会有后手。王翦想通之后,便领命出征,只等秦始皇的援军了。秦始皇虽然应允了王翦的三个条件,但他心里却打起了另一个算盘。他想起16岁的爱女华阳公主,若是把她许配给王翦,岂不正好牵制住这位势力滔天的老将军?于是秦始皇暗中下旨,命华阳公主前去迎接王翦,实则是把女儿嫁给了他。 华阳公主虽贵为公主,却从未想过自己会嫁给年近古稀的老将军。她带着满腹疑虑,来到了军营。谁知刚一见面,王翦竟一把将她抱起,直奔洞房而去。华阳公主又惊又怒,连声喊道:"王将军,你弄错了吧?我是奉父皇之命来迎接你的啊!"王翦却淡淡一笑:"公主,我这可是奉旨行事,并没有错。" 华阳公主哪里肯依,又喊又叫,拼命挣扎。可她再如何使力,也敌不过一个久经沙场的武将。最终她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被抱进洞房,成了这位老将军的妻子。一切发生得太突然,华阳公主感到天旋地转,难以置信。她不明白,自己不过是来传个口谕,怎么就被当成了和亲的牺牲品? 婚礼草草而就,王翦即刻启程奔赴前线。华阳公主茫然无措,只得留在军中等候。传令兵时不时会把前方战事禀报给她,但那些生疏的地名和军情,她又怎能真正明白? 就在华阳公主终日愁眉不展之际,军营里的将士们却似乎无心恋战。他们整日嘻嘻哈哈,不是摔跤比武,就是喝酒取乐,全然一副与世无争的闲散模样。这一切都是王翦的授意。他命令军士假装懈怠,就是为了麻痹敌军,诱其放松警惕。 果不其然,对面的楚军见秦军许久不动,渐渐大意起来。夜间的巡逻也松懈下来,只等秦军自行撤退。王翦见时机成熟,下令全军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里,分两路偷袭楚军大营。前后夹击之下,楚军丢盔弃甲,仓皇逃窜,根本无力抵抗。秦军一路势如破竹,转眼间攻破楚都,生擒楚王。楚国就此灭亡,秦始皇的统一大业终于完成了。 消息传回咸阳,秦始皇龙心大悦。但华阳公主的心情却无法描述。短短几个月内,她的人生天翻地覆。16岁的花样年华,本该在父母呵护下无忧无虑地长大,却硬生生地断送在这场权力的角逐中。嫁给一个不爱的人,远离京城,她就像一只笼中鸟,再也无法展翅高飞。若非帝王之女,或许她此刻正和心上人卿卿我我,谈情说爱吧。 命运啊命运,华阳公主不禁掩面而泣。她终于明白,自己不过是一枚任人摆布的棋子,注定逃不出权力的纠葛。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在帝王的铁腕面前,都显得那样微不足道。华阳公主擦干眼泪,默默在心中发誓:若有来生,定要远离帝王之家,做个自由自在的逍遥人。 秦始皇终其一生都在追求权力的巅峰,却不曾想过权力带给身边人的悲欢。他以为天下尽在掌握,却不知失去了多少儿女的笑脸。或许惟有真正放下,才能拥抱简单的幸福吧。
公元前225年,秦始皇命令华阳公主:“女儿,朕命你速去迎接王翦!” 公元前22
自由的百灵鸟
2024-07-15 15:02:40
0
阅读: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