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周总理宴请卓别林,请他吃北京烤鸭,没想到他却不留情面地说:“我从不吃鸭子!”可最后又请求打包带走,怎么回事? 1954年的夏日,正值日内瓦会议如火如荼地进行。作为中国代表团团长的周恩来总理,肩负着讨论印度支那问题和统一朝鲜问题的重任。会议期间,他的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几乎没有喘息的时间。然而,尽管公务繁忙,周总理却执意要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邀请他心目中的老朋友、著名艺术家卓别林共进晚餐。 事情还要从卓别林的经历说起。几年前,这位誉满全球的艺术大师因公开抨击希特勒的暴行而遭到美国政府的打压。1940年,卓别林写了剧本、导演并主演了讽刺影片《大独裁者》。影片揭露了纳粹的残暴,可谓振聋发聩。然而,这部作品却引来祸端,卓别林受到美国政府的政治迫害,不得不举家迁往瑞士,远离是非之地。 尽管身处异国,卓别林仍心系和平、心系正义,他的勇气令周恩来由衷钦佩。而更让周总理动容的,是卓别林对中国文化的向往。那时,由于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施全面封锁,卓别林虽身在欧洲,却难以一睹中国电影的风采。周总理得知卓别林渴望能看到《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心愿后,不辞辛劳,想方设法帮他找来了这部影片。当卓别林终于如愿以偿地观赏到这部中国经典时,他的内心充满了感动。 然而,这份跨越万里的友谊,却因冷战阴云的笼罩而无法当面传达。卓别林只能提笔写信,向周总理表达谢意,信中满怀希冀,渴望有朝一日能与这位东方伟人见上一面,当面道一声感谢、聊一聊艺术和人生。但是,身为普通艺术家的卓别林,似乎只能把这个愿望埋在心底,毕竟,周总理的身份是那样的不同寻常。谁曾想,总理竟一直惦记着这件事。 时光飞逝,转眼到了1954年。周恩来远赴瑞士参加日内瓦会议,得知卓别林就在瑞士居住后,便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盼望。尽管会议繁忙,但有些事情,无论如何都要去做。于是,他不顾劳累,颠簸数十公里,前往卓别林下榻的地方,邀请这位西方朋友共进晚餐,以表达对老朋友的敬意。那一晚,卓别林带着忐忑和期待,乘车驶向周总理下榻的酒店。夜幕低垂,车窗外瑞士的街道渐次掠过,卓别林的心中,期盼与不安交织。他不知这位伟大的政治家是否还记得自己,更不敢奢望能与他促膝长谈。然而,命运终于眷顾了这对有情人。 当卓别林的车子还未停稳,他便已从车窗瞥见周恩来总理伫立在酒店门口。这位身着深色中山装的东方政治家神情专注,目光随着卓别林的车子移动,脸上带着温和的微笑。卓别林还未及反应,周总理已迈开大步流星般地走来,待卓别林下车后,便主动伸出右手,紧紧地握住了卓别林的手。这个瞬间,卓别林的内心震撼又感动。他没想到,堂堂一国总理竟会如此谦逊,亲自到门口迎接自己这个异国友人,待他如故交般亲切。 晚宴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展开,周总理和卓别林相谈甚欢,就像多年未见的挚友重逢。作为东道主的周总理热情款待远道而来的卓别林夫妇,席间频频举杯祝酒,并诚挚地向卓别林讨教艺术创作的心得。两位老朋友聊着聊着,话题渐渐从艺术转到了和平、人类前途等命题。周总理睿智而诙谐的谈吐令卓别林折服,而卓别林机智幽默的言语也屡屡引得周总理开怀大笑。宾主尽欢,好不热络。 晚宴进行到一半,侍者端上了令人垂涎欲滴的北京烤鸭。周总理殷勤地请卓别林品尝这道中国国宴名菜,不料卓别林却笑着摆摆手,一本正经地说:"感谢总理的好意,但我从不吃鸭子。"在场的宾客们都愣住了,卓别林解释说,自己年轻时曾靠模仿鸭子走路成名,鸭子可是恩人,自己怎么能吃恩人呢?周总理闻言也是一怔,继而哈哈大笑。卓别林接着说,不过面前这道中国烤鸭看起来与美国的鸭子大不相同,香气扑鼻,色泽诱人,让人实在难以抗拒。于是他拿起刀叉,优雅地切下一块鸭肉放入口中,细细品味,连连称赞不已。周总理见状也笑得合不拢嘴,又给卓别林夹了一块鸭肉,两人举杯畅饮,好不快活。 席间,卓别林还就中国的发展之路向周总理讨教。他说,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总理等领导人的带领下,正走在繁荣昌盛、惠及百姓的道路上。他由衷赞叹中国和平崛起的努力,并寄予厚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古老的东方大国定能重现辉煌,为世界和平事业做出更大贡献。周总理虚心地听取了卓别林的感言,脸上流露出欣慰的笑容。 晚宴接近尾声时,周总理吩咐侍者打包了一份北京烤鸭,亲手交给卓别林。他说,这是自己的一点心意,希望卓别林回去后也能品味到中国美食的滋味。临别时,周总理与卓别林紧紧地握手,卓别林几度哽咽,难掩内心的激动之情。这顿饭,不仅是艺术与政治、东方与西方的交汇,更是跨越时空的深厚情谊。自此,无论岁月如何变迁,这段佳话都被永远镌刻在中外交往史上,成为一段美丽的传奇。
1954年,周总理宴请卓别林,请他吃北京烤鸭,没想到他却不留情面地说:“我从不吃
自由的百灵鸟
2024-07-15 15:02:40
0
阅读: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