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的一天,周总理一早打电话给时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政府主席乌兰夫。这个电话,让一位19岁的姑娘,成了28个孩子的妈妈。 1961年的一天,一通由周恩来总理拨出的电话,在草原与城市之间架起了一座情感的桥梁。这通电话的起因,是上海孤儿院内物资匮乏,孩子们正在遭受饥饿的折磨。周总理心系孤儿们的困境,希望能为他们筹集一些奶粉,缓解燃眉之急。他随即联系了时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政府主席的乌兰夫同志,询问是否有办法帮助这些无家可归的孩子们。 乌兰夫在电话中提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建议。他表示,与其送奶粉,不如直接把孩子们接到内蒙古大草原来。于是,在两位领导人的协调安排下,一场跨越千里的大迁徙开始了。 3000多名上海孤儿登上了开往内蒙古的火车。欢快的汽笛声中,他们告别了钢筋水泥的森林,告别了寒冷潮湿的孤儿院,朝着草原的方向出发了。在这3000多名孤儿中,有28个孩子被分到了四子王旗保育院。接受他们的任务落在了一位名叫都贵玛的姑娘身上。都贵玛今年才19岁,还是一个未出阁的姑娘,但命运让她担负起了做28个孩子"额吉"(妈妈)的重任。都贵玛自己也是一个苦命人,4岁丧父,7岁丧母,同样是在草原的母亲膝下长大的。当听说要来上海孤儿时,都贵玛的内心是激动而忐忑的。她从没抱过孩子,更不知道怎么当妈妈。 28个孩子的年龄从几个月到6岁不等,照顾他们的事无巨细。都贵玛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给孩子们穿衣洗脸,做饭喂食,换尿布,简直是一刻也不得闲。最让她头疼的是半夜哄孩子睡觉,她常常刚把一个孩子安顿好,另一个又醒了,此起彼伏的哭闹声让她几乎一夜无眠。尤其是一个还不满周岁的小男孩,总爱钻到都贵玛怀里找奶吃,让她羞红了脸。但看着孩子香甜的睡颜,都贵玛的疲惫也一扫而光。 就这样,都贵玛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母爱。从一个手忙脚乱的姑娘,到熟练掌握带孩子的技巧,她在实践中一步步成长为合格的保育员。为了更好地了解孩子的身体状况,她甚至学会了通过观察尿布的颜色和气味,来判断孩子是否生病。都贵玛常常拿着尿布闻来闻去,引得旁人一阵惊奇,但在她眼里,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这个懂事的姑娘就这样一步步地走进了孩子们的心里,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母爱的伟大。 在都贵玛的精心照料下,28个孩子在草原上茁壮成长。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进蒙古包时都贵玛就开始了忙碌的一天。给孩子们穿衣、洗脸、做饭、喂食、换尿布……这些琐碎的事情占据了她全部的时间和精力。晚上,哄孩子们入睡更是一个大工程。刚把一个孩子哄睡着,另一个又醒了。此起彼伏的哭闹声让都贵玛几乎一夜无眠。 为了更好地照顾孩子们,都贵玛甚至学会了通过观察尿布的颜色和气味来判断孩子的健康状况。她常常拿着尿布闻来闻去,通过气味和颜色的变化来推断孩子是否生病。虽然这种做法在旁人看来有些不可思议,但对都贵玛来说,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就这样,在都贵玛的悉心照料下,28个孩子渐渐长大了。他们不再是那些体弱多病的孤儿,而是健康活泼的小尖尖。看着孩子们红扑扑的小脸蛋,都贵玛感到无比欣慰。然而,随着孩子们的长大,都贵玛也意识到,分别的日子终究要来临了。 孩子们对都贵玛的依恋是那么深,他们亲切地称呼她为"额吉",把她当成了自己的母亲。每次分别时,孩子们都会紧紧地抱着都贵玛不愿松手,泪水浸湿了她的衣襟。都贵玛强忍着泪水,一遍遍地安慰孩子们,鼓励他们要勇敢地面对未来。其实,她的心里何尝不是万般舍不得?这些孩子就像她的亲生骨肉一样,她对他们的爱早已融入血脉。 为了让孩子们有一个特别的回忆,都贵玛决定为几个临近生日的孩子举办一个集体生日会。她动员身边的牧民们一起参与,大家都热情地响应了。有人负责准备奶食和肉食,有人负责采购蜡烛和礼物,还有人为孩子们缝制了漂亮的新衣服。当生日会那天,蒙古包里装饰一新,五颜六色的气球高高挂起,孩子们都兴奋不已。都贵玛亲手为每个孩子戴上了生日帽,点燃了寿星蜡烛。这个特别的生日会成为了他们在草原上最难忘的回忆之一。 时光飞逝,转眼间都贵玛已近八十高龄,而当年最小的孩子也已年过花甲。虽然大家都各奔东西,但对草原上的母亲都贵玛的思念之情却从未减少半分。每年,这些"国家的孩子"都会从全国各地赶回草原,看望他们最爱的额吉。 有一年,孩子们商量着给都贵玛一个惊喜。他们决定每人写一封感恩信,讲述他们与都贵玛相处的点点滴滴。信中有对都贵玛无微不至呵护的感激,有对草原生活的美好回忆,也有对额吉的祝福和牵挂。当都贵玛拿到这一沓沉甸甸的信件时,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泪水。这是她这一生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饱含了28个孩子对她的爱和牵挂。都贵玛把信件紧紧地搂在怀里,泪眼模糊中仿佛看到了当年那群天真烂漫的孩子,听到了他们稚嫩的声音在草原上回荡……
1961年的一天,周总理一早打电话给时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政府主席乌兰夫。这
自由的百灵鸟
2024-07-14 15:02:3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