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个厂,建起一座城. 1958年,一纸来自周总理的批示,改变了荥阳这个宁静

自由的百灵鸟 2024-07-14 14:02:25

因为一个厂,建起一座城. 1958年,一纸来自周总理的批示,改变了荥阳这个宁静小城的命运。国家决定在这里建设当时国内最大的铝厂,荥阳从此踏上了工业化的快车道。消息一经公布,举国上下一片欢腾。大批建设者从祖国各地汇聚到郑州市的上街区,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建厂高潮。 放眼上街,处处都是建设的热火朝天的场景。三万多名建设者日夜奋战在工地上,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有的是响应国家号召的知识青年,有的是技术过硬的能工巧匠,还有的是孜孜不倦的农民工。不同的口音,不同的背景,但大家怀揣着共同的梦想,用汗水和智慧铸就这座钢铁巨人的崛起。 建设者们克服了重重困难。物资紧缺,工具简陋,住宿条件也十分艰苦。但大家发扬"三大革命精神",艰苦奋斗,团结协作,誓将这场建设进行到底。有个来自川南的小伙子,为了给工友们运送砖瓦,脚上的皮鞋都跑烂了,只能赤脚奔跑在工地上。还有一位东北姑娘,每天起早贪黑,和男工人一样承担着繁重的体力劳动,成为了工地上一道靓丽的风景。 渐渐地,原本寂静的上街小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在农田间穿行的牛车,如今被轰鸣的机器取代。小村庄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膨胀,一栋栋厂房拔地而起,各种设施如雨后春笋般建成。随着上街火车站的落成,全国各地的物资源源不断地运送到这里,村子也正式更名为"上街区"。铝厂如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照亮了上界的天空,也点燃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铝厂初具规模后,很快便异军突起,一跃成为郑州工业的航空母舰。凭借其雄厚的实力,铝厂在郑州的GDP中独占鳌头。厂区周边的居民们也沐浴在铝厂发展的红利之下,他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鸡犬相闻的街道如今热闹非凡,各式各样的商铺林立,货郎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小孩们不再满身泥泞地在田间捉蚂蚱,而是整洁漂亮地在新修的学校里朗朗读书。老人们告别了烟熏火燎的土灶,端坐在铝厂福利院里享受晚年。这一切,都要归功于铝厂这个年轻的城市之光。 回首铝厂鼎盛的岁月,那是一段值得铭记的辉煌历史。厂区内各项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俨然一个"城中之城"。在文化和教育方面,铝厂有自己的学校、图书馆和文化馆,员工们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在医疗卫生领域,厂医院设备先进,医疗队伍专业,是周边居民就医的首选。铝厂甚至还拥有独立的司法、通信、电力等系统,可以自给自足,运转高效。 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铝厂职工的生活堪称优越。他们享受着独特的"铝厂福利",衣食住行样样不愁。最让人羡慕的,要数铝厂的大食堂了。每到饭点,食堂里人头攒动,十几个灶台前炊烟滚滚。记得食堂阿姨们笑容可掬地端上一碗碗热气腾腾的饭菜,那味道至今让人回味无穷。相比之下,厂区外的居民还在为吃穿发愁,不少人还挤破了头想进铝厂上班呢。 当年,铝厂的职工身份可以说是一张闪亮的名片。穿上印有铝厂标志的工装,走在街上都倍感骄傲。想当年,不少小伙儿穿着铝厂的制服去相亲,姑娘们可眼睛都亮了,巴不得嫁个铝厂的。据说,铝厂小伙一相亲,就引得全厂上下议论纷纷,热闹非凡,足见铝厂职工的超高人气。周边的物价行情也跟着铝厂的工资标准一路水涨船高,其他行业的工薪阶层是真心羡慕不已。 岁月更迭,时代变迁。曾经叱咤风云的铝厂也难敌高耗能、旧工艺等困境,逐渐失去了昔日的风采。如今漫步在铝厂的旧址,仿佛穿越时空隧道。那些锈迹斑斑的设备、烟囱,静静矗立,无声诉说着铝厂的兴衰史。半个世纪以前的厂房车间依然完好如初,仿佛还在等待着下一批工人来开工,孜孜不倦地创造财富。 尽管铝厂已完成其历史使命,但它给上街留下的宝贵财富却世代相传。漫步在上街的大街小巷,常常能听到老一辈铝厂人操着各地口音,念叨着他们在铝厂的点点滴滴。他们虽两鬓斑白,但谈及昔日的光辉岁月,眼里依然射出自豪的光芒。那段峥嵘岁月,不仅铸就了一座伟大的铝厂,更是塑造了一代又一代铝厂人坚韧不拔的品格。这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激励着上街区的儿女们再创新的辉煌。

0 阅读:56
自由的百灵鸟

自由的百灵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