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由他来刻吧!”1949年,周总理决定让张樾篆刻开国大印。可没想到,事成之后,

自由的百灵鸟 2024-07-14 12:02:13

“就由他来刻吧!”1949年,周总理决定让张樾篆刻开国大印。可没想到,事成之后,张樾还留了手绝活,让人佩服不已。 张樾丞,一个响亮的名字,如今已经成为中国篆刻艺术史上不可磨灭的一笔。当我们回顾他的艺术人生,总能感受到他那份对祖国的赤诚之心和对艺术孜孜以求的执着追求。 1949年10月1日,当开国大典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几个大字的印章庄严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时,站在台下的张樾丞心中涌起了无比的自豪和喜悦。这方国之重器的诞生,凝聚了他几十年的艺术积淀和数月来的心血付出。他感慨万千,回想起自己的艺术之路,竟也是一段传奇。   追溯张樾丞的篆刻情缘,要从他的幼年时期说起。张樾丞自小就展现出对篆刻艺术的超乎寻常的天赋和热爱。家人常常看到,他在院子里捡拾石头,然后用小刀在上面刻画,虽然稚嫩,但已初显大家风范。 少年张樾丞酷爱古籍,常常跑到村里的文庙中,如饥似渴地阅读那些描述文房四宝和篆刻技艺的古籍。渐渐地,他的脑海里形成了一个梦想,要成为一名不平凡的篆刻家,用手中的刻刀在石头上镌刻历史。 18岁那年,怀揣着这个梦想,张樾丞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离开了家乡,只身闯荡到北京,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过人的毅力,开设了属于自己的刻字工作室。 尽管条件简陋,但张樾丞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始终没有动摇。他白天接活谋生,晚上则埋头研习篆刻技艺。古色古香的小院中,常常灯火通明,伴随着他挥毫泼墨的声音。 功夫不负有心人,张樾丞的作品渐渐在同行中脱颖而出,许多名家也慕名而来。大家惊叹于他的技艺之精湛,更为他的人品和情怀所折服。不少人劝他搬到更大的城市发展,但他谢绝了,他说自己是一介草民,安贫乐道,只想在这小小的空间里,追寻艺术的极致。 张樾丞的故事在艺术圈广为流传。有一次,国学大师奇燕铭在一次雅集上听到了他的事迹。奇燕铭对他的为人和作品大加赞赏,并表示很想见上一面。 一个月后,奇燕铭突然造访了张樾丞的工作室。两人相谈甚欢,奇燕铭被张樾丞的学识和眼界所折服,更被他的家国情怀所感动。临别时,奇燕铭对张樾丞说:"国家将有大用,你且等候佳音。" 张樾丞并不知道,就是这次会面,为他的命运埋下了伏笔。而他,即将被卷入一场关乎国运的重大使命。 1949年,中华大地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中国的建立,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在这个万象更新的时刻,周恩来总理肩负起了为新生的共和国制作国家象征的重任。 总理深知,国家的印章不仅仅是一个形式,更是一个国家权威和文化的象征。它必须由最优秀的艺术家来完成,才能彰显新中国的气度和风范。 经过多方考察,周总理最终把目光停留在了张樾丞身上。国学大师奇燕铭的推荐,让总理对这位默默无闻的篆刻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听取了奇燕铭对张樾丞的艺术造诣和人品的详细介绍后,周总理当即拍板:"就由他来刻吧!" 当张樾丞接到这个任务时,他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如泰山。他深知,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和期望。他暗下决心,一定要用最高的标准和最大的努力来完成这项光荣的任务。 在进行创作之前,张樾丞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他查阅了大量的古籍资料,研究了历代印章的特点和风格。他甚至还咨询了一些老一辈的篆刻家,虚心请教他们的经验和心得。 为了选择最合适的石料,张樾丞跑遍了全国各地的石材产地。他亲自挑选石料,仔细观察每一块石头的纹理和色泽,力求找到最完美的那一块。最终,他选定了产自浙江青田的一块上等寿山石,质地坚硬,纹理清晰,色泽温润,非常适合刻制大印。 创作过程中,张樾丞曾经多次推翻重来,力求达到尽善尽美。他常常通宵达旦地工作,废寝忘食。每当疲惫不堪的时候,他就会想起周总理的殷切嘱托和对自己的信任,又会立刻充满了干劲。 张樾丞在刻印时,总是一丝不苟,精雕细琢。"中华人民共和国"几个大字,每一笔都刻得铿锵有力,笔画的粗细、长短、轻重都拿捏得恰到好处,无一处不显示出他高超的技艺和审美情趣。 历经数月的艰苦努力,开国大印终于完成了。当周总理拿到成品时,连连称赞不已。他感慨地说,这方印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我们民族艺术智慧和审美追求的结晶,它将见证我们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历史进程。 张樾丞也长舒一口气,为自己能为国家尽一份力而感到由衷的自豪。他知道,这方印将载入史册,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他,也将因此被铭记,成为中国篆刻艺术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0 阅读:1
自由的百灵鸟

自由的百灵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