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西藏第一将军张国华。 1949年11月,新中国成立仅一个多月,毛泽东主席的目光就已经投向了西部的雪域高原。尽管西藏地区地广人稀,但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它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毛主席深知,要彻底解决西藏问题,仅仅依靠和平谈判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用军事力量予以辅助。于是,他专门致电时任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彭德怀,指出解决西藏问题必须用兵,而且要从西北和西南两个方向同时进军。 然而,彭德怀在接到毛主席指示后,心中却是忧虑重重。他考虑到从西北进军西藏存在诸多困难:一是路途遥远,补给困难;二是冬季来临,通往西藏的道路常常被大雪阻断。权衡再三,彭德怀决定向毛主席汇报这些情况,并建议由西南局的部队担负起进军西藏的重任。 1950年1月,毛主席正在莫斯科访问。即便身在异国,他仍然念兹在兹西藏和平解放的大业。2日,他再次就此事致电西南局的刘伯承、邓小平、贺龙三位领导人。电文中,毛主席再次强调了西藏问题在国际上的特殊地位,并明确指出,鉴于从西北进藏存在诸多困难,进军和经营西藏的任务应该交由西南局负责。 接到毛主席的指示后,西南局领导迅速行动起来。6日,他们在重庆曾家岩召开高级干部会议,传达了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精神。会上,刘伯承语重心长地说:"西藏是世界屋脊,在国际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解放西藏,意义非同一般。小平同志,你看由谁来挂帅带兵进藏合适?" 邓小平沉吟片刻,抽了口烟,然后不假思索地说:"还是让'地主'去吧!""'地主'?谁啊"刘伯承一时没反应过来。"张国华嘛!"邓小平解释道。 原来,张国华所部第18军屯兵极多,堪称"兵多将广"。在此前的渡江战役中,仅18军一个军的随营学员就抵得上其他数个军的总和。因此,张国华在二野中素有"地主"的美称。 刘伯承闻言一笑:"我也正想到他呢!好,就让他去!" 1月15日,刘伯承、邓小平代表西南局正式向18军下达了进军西藏的命令。18日,张国华、谭冠三率领全军召开誓师大会。邓小平亲临大会现场,为将士们加油鼓劲。面对即将到来的艰巨任务,张国华慷慨陈词:"过去,在兄弟部队的帮助下,我们解放一个省会就欢欣鼓舞。而如今,我们肩负的不仅仅是解放一座城,而是解放一个省,将帝国主义势力赶出西藏,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这是多么值得自豪的事情!" 接着,他话锋一转,语气严肃起来:"我知道,有些老同志对进藏有些顾虑。但是,此时此刻,我们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睡大觉!干部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所有战士的思想都要统一,全军上下一心,坚决完成党中央交给我们的光荣任务!" 1950年10月,张国华率领英勇的第18军战士,从四川出发,一路向西进发。征途中,他们穿越茂密的原始森林,攀越高耸入云的山峰,忍受高原反应的煎熬,但没有人退缩,没有人动摇。经过18天的艰苦跋涉,18军终于攻克昌都,打开了进军西藏的突破口。 昌都地势险要,守军顽固。为了攻克这个重镇,将士们不畏艰险,所向披靡。炮火轰鸣,硝烟弥漫,子弹呼啸而过,但战士们义无反顾地冲锋在前。经过一番激战,昌都终于获得解放。这一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军将士的士气,也为和平解放西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多轮谈判和西藏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下,1951年5月23日,双方签署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即著名的"十七条协议"。10月26日,以张国华为首的第18军战士终于实现了西藏和平解放的夙愿,胜利进驻拉萨。至此,西藏重新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从此完整。 作为率军进藏的最高指挥官,张国华深知肩上的责任重大。他带领战士们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扎根,用实际行动赢得藏族同胞的信任和支持。张国华在西藏工作长达17年,为巩固国防、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卓越贡献。 1962年中印边境发生武装冲突时,张国华临危受命,指挥部队打退了入侵的印度军队,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然而,长期在高原环境中工作生活,张国华的身体每况愈下,患上了严重的心脏病。但为了工作,他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直到1966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再三敦促下,张国华才依依不舍地离开西藏,返回北京治疗。纵然身体饱受病痛折磨,他的心却始终牵挂着西藏的各项事业。张国华将军的事迹,生动诠释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对边疆民族地区工作的高度重视,也充分体现了人民军队"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和为党分忧、为民奉献的崇高情怀。 在后来的岁月中,邓小平同志更是以"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摸着石头过河"等形象生动的比喻,指引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航向。他的这些妙语,无不闪耀着真知灼见和卓越的政治智慧,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明灯。
解放西藏第一将军张国华。 1949年11月,新中国成立仅一个多月,毛泽东主席的
自由的百灵鸟
2024-07-08 22:00:37
0
阅读: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