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在1977年第三次复出,他一出山,就瞄准了一件大事:恢复高考。 1977年的夏天,邓小平再次回到政治舞台的中心。这位久经沧桑的老革命家深知,经过"文革"十年浩劫,中国百废待兴,尤其是科教事业遭到空前破坏,人才青黄不接。因此,他一出山就瞄准了一件大事:恢复高考制度,为国家选拔急需的各类人才。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恢复高考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大江南北。在北京市一家起重机厂里,一位名叫刘源的年轻工人看到了厂里张贴的高考报名通告。多年来,像刘源这样渴望求学深造的年轻人不计其数,而如今圆梦的机会终于来了。刘源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当即决定报名参加高考。 然而,当刘源满怀憧憬地来到报名处时,却遭到了当头一棒。原来,由于种种原因,当时刘源的父亲刘少奇还没有恢复名誉,母亲也还在狱中服刑。按照有关规定,刘源这样家庭出身的子女是没有资格报考的。 刘源茫然地离开了报名处。回到宿舍,他颓然倒在床上,望着斑驳的天花板,百感交集,悲从中来。父亲曾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为革命事业鞠躬尽瘁,如今却饱受诬陷,至今难以昭雪;母亲更是饱经沧桑,身陷囹圄,生死未卜。而他这个儿子,也因父母的遭遇而处处碰壁。他努力想摆脱命运的捉弄,通过考大学来改变生活,可到头来还是被无情地拒之门外。 在绝望和愤懑交加之际,刘源突然想到,据说邓小平同志力排众议恢复高考,就是为了拯救像他这样的青年。眼看报名时间即将截止,刘源下定决心,要给邓小平写一封信,陈述自己的处境,恳请伸张正义。刘源提笔写道:"小平叔叔,我是刘少奇的儿子刘源。这些年从农村辗转到工厂,听说您英明决策恢复高考,我和大家一样都很高兴、很振奋。我多次要求报名参加高考,可厂里迟迟不批准,我知道这是因为我父母的缘故。但按照文件规定,我是完全有资格参加高考的,对此我实在不服!如果让我考了而没考上,我愿意认命,不怨恨任何人。" 写完信,刘源精心誊抄了一遍,然后装进信封,贴上邮票。他来到附近的邮筒前,满怀忐忑地将这封至关重要的信投了进去。此时此刻,刘源心中涌动着千头万绪,甚至对邓小平能收到这封信、批准自己参加高考都将信将疑。但他宁可失败,也不愿就此放弃,他要用自己的方式向不公正的命运发起挑战。 令刘源难以置信的是,他的信真的送到了邓小平手中,并很快得到了批准。不久,厂里的组织部门特意通知刘源,允许他报名参加高考。一封普通的信,竟然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这是刘源做梦都不敢想的。得到批准后,刘源抓紧时间埋头苦读,他要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配得上这个机会。功夫不负有心人,几个月后,刘源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高考,被北京师范大学录取。从一名普通工人,到跨进象牙塔的大学生,刘源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大学四年,刘源勤奋学习,成绩名列前茅。1981年夏天,他本可以选择留在北京,在京城的某个机关、学校或企业里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过上相对舒适的生活。但他却主动申请去河南农村工作。要知道,当时的河南农村条件十分艰苦,收入也微薄,比之北京可谓天壤之别。那是他父亲刘少奇年轻时战斗和困厄潦倒的地方,如今他要重走父亲的路,在那片父亲浴血奋战过的热土上重新出发。 在河南农村,刘源兢兢业业工作了十年。1992年,组织上认可了他的才干,将他调往部队工作。从此,他开启了人生的又一个崭新篇章。在部队的日子里,刘源步步提拔,先后担任武警水电部队政委、武警局副政委、解放军总后勤部副政委等要职。2009年,58岁的刘源凭着过硬的工作能力,晋升为解放军少将军衔。 值得一提的是,刘源将军在反腐败斗争中也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曾掷地有声地说:"虽然我从未上过战场,但我经历过几次生死考验。我宁可放弃所有,也要将那些贪官污吏绳之以法!"他用实际行动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在反腐战线冲锋陷阵,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赞誉。 如今,刘源将军功成身退,但他的事迹永远值得后人传颂。他不仅继承了父亲的革命遗志,也以自己的奋斗诠释了一个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从一封平凡的信,到一生坎坷的经历,刘源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人生道路。他的故事,是亿万普通劳动者在时代洪流中砥砺前行、成就自我的缩影,彰显了邓小平恢复高考的远见卓识和深远意义。
邓小平在1977年第三次复出,他一出山,就瞄准了一件大事:恢复高考。 1977
自由的百灵鸟
2024-07-07 11:35:07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