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晋中战役期间,阎锡山部一小股骑兵和摩托兵要偷袭我军后方医院。 1948年的晋中战役,正值解放战争的关键时期。在这场战役中,有一位年仅16岁的小卫生员赵引群,以惊人的勇气和机智,创造了一段传奇。当时,国民党阎锡山部的一小股骑兵和摩托兵突袭我军后方医院,情况万分紧急。近百名重伤员来不及转移,生死关头,政委下令找一名战士留守,完成保护伤员的任务。年轻的赵引群毅然站了出来,接下了这个九死一生的重担。 面对突如其来的敌人,赵引群沉着应战。他巧妙利用地形,将两挺机枪埋伏在有利位置。当骑兵冲来时,他瞄准战马射击。马是目标大,易于命中,马倒下人也摔个半死。而对付摩托兵,他则直接打人,同样收到奇效。原来,摩托车内的敌兵没法闪躲,是最容易瞄准的目标。 就这样,凭借敌我力量悬殊的条件下,凭借智慧和勇气,赵引群以两挺机枪和几箱手榴弹,成功完成了保护伤员的任务。战斗结束时,他毫发无损,还俘虏了敌军一名军医官。赵引群俘虏军医官的那一刻,堪称经典。只见他挺立于战场浓烟中,目光如炬,一手紧握机枪,一手指向呆立的敌军军医,大声喝令他束手就擒。那个军医官被他的气势所慑,乖乖举起了双手。这一幕,彰显了我军战士不屈的斗志和人民军队的正义力量。 战后,这位俘虏军医官归顺我方,赵引群便给他打起下手,照料得无微不至。军医官被他的诚恳所打动,便把自己拿手的止血技术悉心传授给了他。聪明好学的赵引群很快掌握了这门本领,并暗自添置了一把止血钳,以备不时之需。 机会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在攻打太原城的激战中,一个班长中弹,大血管被射穿,鲜血直流。情况危急,赵引群迅速展开抢救,娴熟地用止血钳夹住血管,再迅速包扎。凭借过硬的技术,他在战火纷飞中抢救了70多名伤员,创造了战地救护的奇迹。 英雄赵引群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他不但以一当百,成功保卫阵地,还俘虏敌军、营救战友,以青春热血谱写了一曲慷慨悲壮的战地赞歌。这位16岁的小卫生员,用他的智慧和勇气,生动诠释了什么叫"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豪情。他是千千万万个战斗在解放战场上普通战士的缩影,永远值得我们敬仰和怀念。 战火渐熄,和平年代悄然而至。当年在晋中战役中被赵引群救下的班长,已经被送往了白求恩和平医院疗养。一天,主治医生为他换药时,惊讶地发现他的伤口止血手法非同一般。医生不禁追问,到底是谁施展了如此高明的手艺。班长如数家珍般讲述了当时的情景:他身负重伤濒临死亡,全靠一位小卫生员奋不顾身,以精湛的技艺力挽狂澜,才捡回一条命。 尽管班长讲得绘声绘色,医生仍难以置信。要知道,能娴熟运用止血钳,对当时的医疗水平而言实属罕见,更遑论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卫生员了。但班长三番五次地确认,这份救命之恩,他永世难忘。 医生最终叹服,对班长说:"那位卫生员有真本事,他施展的止血术,即便放在今天也是一流水平。你能活下来全凭他的救治,片刻之差就是生死之别。"他叮嘱班长,一定要找到恩人,当面表达谢意。 岁月如梭,转眼到了1973年。班长已经成长为军中高干,去青岛舰队学习。一个偶然机会,他路过一家门诊,竟与昔日救命恩人赵引群重逢。班长紧紧握住赵引群的手,难掩激动之情。他向赵引群道出这些年寻他不得的经过:从西南一路找到朝鲜战场,又翻遍了所有团级以上干部的名册,就是不见恩人的踪迹。他由衷感叹,以赵引群的战功资历,本该平步青云,怎么今天还在基层医院当医生? 赵引群爽朗一笑,坦言自己醉心医者仁心,从不追求升迁。曾有领导欲提拔他当领导,都被他一一回绝。如今的营职医生,于他而言,已是心满意足。班长听罢肃然起敬,向他深深鞠了一躬。这一躬,是对医者仁心最好的致意,更是对昔日救命之恩的由衷感恩。 光阴似箭,不知不觉,赵引群在医院工作了几十个年头。1982年9月,他终于光荣离休。而今,他与老伴一道在青岛安享晚年,过着平静惬意的生活。回望赵引群的一生,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传奇:16岁便投身战场,谱写惊天动地的壮举;战后潜心行医,救死扶伤几十载如一日。他是战火年代无数普通战士的优秀代表,以热血铸就青春丰碑;他更是和平时期最可敬的白衣天使,以仁心诠释医者担当。无论是"救死扶伤"还是"治病救人",他都践行得无愧于心,堪称典范。 而今,当我们再次回顾他的事迹,心中仍会涌起澎湃的暖流。因为,我们民族永远需要赵引群这样的英雄,需要他们的智慧、勇气和无私奉献。虽然岁月流转、沧海桑田,但那份感人至深的家国情怀,那份悲天悯人的博大胸襟,必将永驻心间,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砥砺前行。英雄,一路走好。你我不见不散。
1948年晋中战役期间,阎锡山部一小股骑兵和摩托兵要偷袭我军后方医院。 194
自由的百灵鸟
2024-07-09 12:00:44
0
阅读: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