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之内不开帝王陵”,周总理生气地驳回文学大家郭沫若再次挖掘陵墓的请求,只因郭

自由的百灵鸟 2024-07-13 16:01:59

“十年之内不开帝王陵”,周总理生气地驳回文学大家郭沫若再次挖掘陵墓的请求,只因郭沫若的一个举动酿成了考古界的悲剧! 周恩来总理是新中国成立后主管文化工作的领导人之一,他对文物保护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1956年春天,正当考古队沉浸在明定陵发掘的喜悦中时,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传来——周总理勃然大怒,生气地驳回了考古队再次申请挖掘明皇陵的请求。 原来,几个月前,以著名文学家郭沫若为首的考古队,在明定陵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发掘。明定陵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钧的陵寝,虽然规模和知名度不及明十三陵中的其他陵墓,但作为帝王陵寝,其中必然埋藏着无数珍贵的文物。然而,由于当时考古技术的限制,加之考古队的经验不足,这次发掘导致了大量珍贵文物的损毁。 据一位参与发掘的工人回忆,当他们好不容易打开定陵地宫的石门时,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金碧辉煌的地下宫殿。然而,不等大家反应过来,一阵闷响过后,一个巨大的青花瓷瓶轰然倒塌,摔得粉碎。大家定睛一看,才发现这些文物被突然涌入的新鲜空气氧化,变得极其脆弱。稍有不慎,就会化为齑粉。 消息传回北京,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一时间,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都在报道这一事件。舆论一片哗然,纷纷质疑考古队的专业性和考古工作的必要性。一些学者更是撰文指出,盲目开启帝王陵墓,不仅会对文物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更是对历史的一种亵渎。 周总理对此非常重视。他立即召集有关部门开会,详细了解事情的经过。当得知部分国宝级文物就这样永久地损毁时,周总理痛心疾首。他当即做出决定:"从现在开始,十年之内,一律不准开启帝王陵!" 事情还要从郭沫若寻找《永乐大典》说起。《永乐大典》是明成祖朱棣下令编纂的一部巨型类书,涵盖了明初以前的几乎所有典籍文献,堪称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然而,这部浩瀚的巨著在明代中后期的战乱中散佚失传,成为历史学界的一大遗憾。 1955年,郭沫若在一篇论文中提出了一个惊人的假设:《永乐大典》很可能随明成祖朱棣一起,被埋葬在明十三陵的长陵之中。这个假设一经提出,立即在学界引起了轩然大波。不少人认为这纯属无稽之谈,明代帝王陵墓向来只埋葬帝后的遗体和陪葬品,何曾听说过将典籍也一起下葬的?但也有人认为,以朱棣的个性和对《永乐大典》的重视,将其带入陵寝也不是没有可能。 争议归争议,郭沫若却坚信自己的判断。他先后两次向政府提交了发掘明长陵的申请。在他的反复争取下,申请最终获得批准。1956年春,一支由著名考古学家组成的考古队,在郭沫若的带领下,浩浩荡荡地来到了明长陵所在的昌平。 让郭沫若没有想到的是,明长陵巍峨高大的地面建筑下,竟然没有一个明确的入口。考古队在陵区附近连续挖掘了数月,却连地宫的影子都没找到。眼看着众人的热情一天天减退,经费也日渐紧张,郭沫若却始终不肯放弃。 就在考古队一筹莫展之际,有人提议,不如换一个目标,去明定陵碰碰运气。相比明长陵,明定陵的规模要小得多,结构也相对简单,也许会有意外收获。抱着最后一线希望,郭沫若同意了这个建议。 1956年夏天,考古队进驻明定陵,开始了新一轮的发掘。令人惊喜的是,仅仅几天,他们就找到了明定陵的地宫入口。紧接着,一个个惊人的发现接踵而至:地宫中不仅有大量精美的陪葬品,还有保存完好的壁画和雕塑。考古队的所有人都沉浸在发掘的兴奋之中,连日来的疲惫仿佛一扫而空。 让郭沫若倍感失望的是,在明定陵地宫中,他们始终没有找到《永乐大典》的踪迹。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噩耗的传来:由于缺乏文物保护方面的经验,一些珍贵的丝织品和字画在发掘过程中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而更具戏剧性的是,就在考古队准备撤离时,一位工人不慎碰倒了一尊青铜雕像,当场摔成了几十块。 消息传回北京,立即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一时间,各界对这次发掘是非得失的评论铺天盖地。更有甚者,完全否定考古工作的意义,认为与其去挖掘古墓、损毁文物,还不如把钱用在改善民生上。 面对骂名,郭沫若选择了沉默。作为发掘的总负责人,他虽然对发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他心中明白,考古工作的意义绝不仅限于找到某件珍宝。通过一件件文物,我们得以一窥古人的生活,重建历史的图景。而这,恰恰是对我们民族文化最好的传承。 遗憾的是,由于明定陵事件的影响,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考古界都笼罩在一片灰暗之中。直到周总理做出"十年之内不准发掘帝王陵"的决定,情况才逐渐好转。这个决定,既是对明定陵教训的总结,也是对考古工作的一次及时纠偏。它告诉我们,考古发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以保护为先,以科学为准绳,循序渐进,代代相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读懂历史,守护好祖先留给我们的每一件文化遗产。

0 阅读:33
自由的百灵鸟

自由的百灵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