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9月10日,邓小平在接见陈济棠的儿子陈树柏时,说了一段让陈树柏非常感动的话: 陈济棠,1890年出生于广东一个小乡镇。他的家庭并不富裕,但他的父亲在家乡开设了私塾,这让陈济棠从小就有了读书的机会。从六岁开始,他就进入学堂接受教育。然而,八岁那年,母亲的不幸去世对他产生了巨大的打击。母亲去世后,陈济棠变得更加孝顺,对父亲的依赖和敬重也与日俱增。 1908年,陈济棠在朋友的介绍下,加入了同盟会这个革命组织。这一决定改变了他的一生。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陈济棠凭借过人的胆识和英勇的表现,迅速在革命军中崭露头角。他的军事才能得到了上级的认可,逐步升迁为团长。 1926年,面对巨大的压力,陈济棠被迫辞去军职,出国“考察”,实际上是为了避开风头。然而,他离开后不久,蒋介石在南京发动政变,清除共产党势力。得知这个消息,陈济棠感到这是自己东山再起的机会。他立即回国,表达了对蒋介石的支持态度。蒋介石对他的反共报告非常满意,立刻恢复了他的职务,两人联手对付共产党。 回到广东后,陈济棠在薛岳等人的帮助下,迅速扩大了自己的势力。他非常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投入巨资建设了多所大学和中小学。他不仅吸引了许多专家学者来广东工作,还给予他们优厚的待遇。这一系列措施大大提升了广东的教育水平。此外,在他的领导下,广州的商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银行数量大增,交易规模甚至超过了当时的香港。 1936年,陈济棠终于忍无可忍,联合白崇禧等人发动反蒋抗日。他起初自信满满,认为自己志在必得。然而,很快他就见识到了蒋介石的手段。蒋介石在广东散布反对陈济棠的思想,收买他的部下,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陈济棠独木难支,最终在7月被蒋介石正式免职。 无奈之下,陈济棠带着私藏的1200万银元出逃到了香港,然后前往欧洲。然而,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陈济棠感到国家的危难时刻,决定回国参与抗战。他不仅回国,还将原本带走的资金全部捐出,为抗日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抗战中,他重新与蒋介石言归于好,共同抗敌。 1945年抗战胜利后,陈济棠重返广州,继续他的从政生涯。他创办了几所大学,继续为广东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1950年,随着国共内战的进行,陈济棠前往台湾,继续从政。尽管他在台湾的生活并不如意,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国家的热爱。 1954年,陈济棠因病在台北去世,终年64岁。他的一生充满了波折,但他为国家和广东的贡献却是不可忽视的。虽然他在台湾去世,但他的骨灰最终移回了故乡,实现了叶落归根的愿望。 在广东主政期间,陈济棠不仅重视教育,还大力发展经济。他的政策使得广东在教育和商业上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获得了广东百姓的支持。尽管他有过争议,但他的功绩也得到了后人的肯定。 1980年9月10日,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邓小平在北京会见了陈济棠的儿子陈树柏。此次会见,是为了表彰陈济棠在历史上的贡献,也是为了传达对陈树柏的关怀和尊重。邓小平首先提到了陈济棠在广东的功绩,他说:“令尊治粤8年,确有建树,有些老一辈的广东人还在怀念他。”这简短的一句话,充满了对陈济棠贡献的高度认可。 接着,邓小平提到了鲁迅的一句诗:“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他特意将这句诗书写下来,赠与陈树柏。这句诗出自鲁迅的《题三义塔》,原意是表达战乱过后,兄弟重新相聚,化解恩怨。邓小平引用这句诗,不仅是对陈济棠的肯定,更是对历史恩怨的释怀,体现了他宽广的胸怀和对历史人物的公正评价。 听到邓小平的评价,陈树柏深感动容。他回忆起父亲在广东的那段岁月,特别是父亲对教育事业的执着投入。陈济棠在广东主政期间,大力推动教育改革,创建了多所大学和中小学,培养了大量人才,为广东的教育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陈树柏对父亲的这一贡献感到自豪,而邓小平的肯定更是让他感到欣慰。 陈树柏还回忆了父亲在商业领域的成就。陈济棠不仅重视教育,也非常注重商业的发展。在他的领导下,广州的商业繁荣,银行数量大增,交易规模一度超过了当时的香港。这些成就,都是父亲辛勤努力的结果。 邓小平的评价,不仅是对陈济棠个人的肯定,也是对他所代表的那段历史的再评价。陈济棠在广东的治理,确实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推动了广东的进步。尽管他在历史上有过争议,但他的贡献是不可否认的。邓小平用一句简单的话语,就充分表达了对陈济棠的公正评价。 陈济棠在广东的八年,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的教育改革,使广东的教育水平大大提高,培养了大量人才;他的商业政策,使广州的商业繁荣,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这些成就,至今仍为广东人民所铭记。会见结束后,陈树柏带着邓小平的赠诗,回到了家中。他将这幅字珍藏起来,作为对父亲最好的纪念。鲁迅的那句诗,不仅是对陈济棠的认可,也是对历史的和解。邓小平用这一举动,向世人传达了他的宽广胸怀和对历史人物的公正评价。
1980年9月10日,邓小平在接见陈济棠的儿子陈树柏时,说了一段让陈树柏非常感动
自由的百灵鸟
2024-07-11 17:06:2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