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讲一个跟我三年老病人的故事,我不觉得这是“丑”,不求其全,但求其真,老百姓要看的是真东西,而不是神化的中医。古圣今贤走的都是“进与病谋、退与心谋”的艰苦之路,理论有一处未到,疗效就提不高;理论有一丝突破,就可以惠及大众。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不治,治病三年,才知天下无方可用。单纯读书,书上写的清清楚楚、井井有条,典型的寒热虚实。等到临床治病,不可控因素太多,病人对中医的了解程度、对医师的信任程度(客观与耐心)、病情是否典型、病程多久、遗传体质、生活方式、精神状态……都会影响疗效。魏工经常告诉我,作为工程师,他深知中医博大精深,疾病无穷,取效不易;但如果作为病人,他也希望找到一副药见效,三副药结束战斗的“神医”,这是人性,医生要给予充分的理解,尽量去安慰,但若碰到恶意找茬的,也别怂,不能助长歪风邪气,医患要相互尊重,合力对抗病魔。
前言有点长了,入正题!73岁女性,胃部不适,胃口很好,不敢吃,吃了就难受,大便不畅,脉弦,舌淡红,苔薄黄,21年春天予香苏散加味治疗,效果满意,2周就基本正常了。但诉胁肋及后背一圈紧绷感,躺下去舒服,坐着站着都有这种感觉,予疏肝、补肝、补肾、升提中气等治疗均无疗效,只得放弃。22年春天症状来了,原法炮制,安然度过。去年春天又如此,再予香苏散加味不好使,患者年龄大,担惊受怕,要求检查胃镜,结果是反流性食管炎,食管黏膜白斑,多发性胃糜烂,用了几种西药保护胃黏膜,吃了8周,也逐渐好了,中药没再吃。今年春天,胃部不适再次出现,自己吃了1周西药,没有改善,要求复查胃镜,生怕得癌,我于是给她开好胃镜,和她女儿说,我先开一周中药,如果吃个三五天症状明显减轻,胃镜也不必立马就做,不减轻再说。用的就是雷老治疗胆病的验方,强力利胆通降,结果患者女儿说,一副而大便通、胃脘畅、心情爽,七副吃完已无不适,胃纳正常,暂时不愿做胃镜了。
这个患者几年的腹部B超和全腹部增强CT,胆囊都没有异常,结石、息肉、增厚、毛糙,没有的,正如雷老所说,胆囊炎漏诊率太高太高了,胆囊只是胆系的冰山一角,胆管其实遍布肝脏内,可谓肝胆相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内经早就提出“邪在胆、逆在胃”,后世也总结出“胃以降为和”,治胃不治胆,非其治也,必须引起临床高度重视,患者胁肋及后背紧绷感,胆也难辞其咎!
为什么春天容易犯?春天是少阳升发的季节,胆气不利,五脏六腑不安,一年之计在于春,初生的阳气不能正常升发,身体还好得了吗?去年春天我学会了治疗失眠,今年春天我又重提脾胃肝胆病的治疗,温故而知新。“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
我是中医本科出身,中西医结合研究生毕业,参加过三年规培的科硕,在三级西医院工作过五年的蹩脚西医,回归中医门诊也有五年了。都说医学就业地域性强,我生长于中原、求学于西蜀、津门,行医于江南。我身上就俩字“折腾”!生命不息,折腾不止,我不怕被人笑,就怕自己没学问,不怕没名声,就怕自己德薄,我会一直保持在路上的状态[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