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一点,真的没关系》
1.
今天和朋友聊到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道理」这个东西,总是没办法改变一个人?
毕竟,如果道理真的有用,小时候每个人都会听爸爸妈妈的话好好学习了。
如果道理真的有用,我们只是从网上看一些名言警句,就足以改变坏习惯,养成好习惯。
如果道理真的有用,很多文章、书籍,也没有写的必要。因为很多时候,这些文章和书籍,只不过讲了一两个道理,一两句话也就能说完。
2.
道理之所以很难让一个人真的开始行动,原因并不复杂。只是没有真知——所谓真知,就是真信。
很多人都忽视了,知道或者听到,根本不足以让一个人开始行动。真正产生行动的动力,是相信的力量。
没有这个信,道理讲得再好,也没有意义。你相信的越少,就越难行动。你相信得越多,就越会不假思索地行动。
数百几千字的文章也好,厚厚的书本也罢,为什么要涛涛雄辩?不只是讲观点,还要讲例子,还要使用合适的结构,将这些整合在一起——也就是所谓的论点、论据、论证的过程。原因就在于,正确的观点,每个人都能讲。但让听者起而行动的力量,不是观点本身有多好,而是在讲述过之后,听者能够真的相信。
这才是真正的考验。
3.
我们每个人都是带着过去的经验,活在这个世界上。哪怕简单的走路,也是带着经验来的。
而经验就是相信与否的直接来源。
我们每向前走一步,都是带着「相信」的力量。相信我们不会栽倒,相信前面的地面不是一个陷阱。
可是,我们为什么会相信自己不会栽倒?最重要的原因,是小时候我们看到了父母是直立行走的。这是最基本的相信。但只是看到还不够,那不是直接的证据。一个孩子想要站起来,必须要自己去收集亲身经验的证据。
开始的时候,小孩子不信自己能行走,只能爬行。在父母的搀扶下,他站了起来。这是他第一次找到证据:如果有人扶着自己,站起来是不会跌倒的。
接着,父母开始给他情绪上的力量,鼓励他自己行走。他歪歪扭扭走了两下便跌倒了。这次经验,让他收集了自己会跌倒的证据。
看到父母的直立行走,成为了最基本的正面信念。
被父母搀扶着站起来,成为了最直接的正面经验证据。
自己跌倒,则成为了负面经验证据。
这个过程会不断重复。
一个孩子,在重复的过程里,会不断遇到挫折,但也会不断得到直接的正面经验证据。随着后者的增加,他的相信程度才会增加。从10%的相信,慢慢变成50%的相信,最终变成100%的相信。
当相信程度增加到50%以上的时候,质变就会发生。挫折从最初的阻碍,变成了成功的推动力——越是跌倒,越是不感到气馁,反而会为战胜挫折增加勇气。从而百折不挠,最终学会直立行走。
直到最终,怀疑与相信的情绪和概念都消失了。我们便讲直立行走当成了与生俱来的本能。
虽然真实情况并不是那个样子的。
4.
长大之后,我们忘记了学习走路这一宝贵经验。因此,也就忘记了,任何一个道理,都不是从知道行,而是从知,到信,最终才是行。
中间这个信的部分,越是着急,想要立刻达成目标,反而会距离目标越遥远。原因就在于,任何一种道理,如果缺少了从简单处着手的练习,就无法积累足够的证据。关于这个道理是有效的证据,关于自己是能做到的证据。
没有足够的证据,相信的程度就无法完成从低到高的变化,自然也就无法贯彻到行动中去。
听了一个道理,一个观点,觉得很好,立刻便要做到,反而很难做到。
因为我们省略了最关键的步骤。
5.
怀疑是生存的本能,没有这种本能的保护,我们的人生将会只剩下掉入陷阱这一个选项。
相信是一种成长的技能,没有这种技能的存在,我们的人生则同样只能够延续基因所携带的本能,无法通过认知这一高级工具来改变自己的行为倾向。
知识——或者也可以称之为「信息」,摄取的便捷程度,是这个时代赋予每个人的礼物。
在这些信息之中,总有一些闪闪发光的宝藏,我们一眼就能认出它们。但听到与看到,都无法让我们真的相信——怀疑的本能总会在最初的激情之后出现,行动的动力则会立刻消失。
让自己慢下来,真的没关系。留出收集证据的时间,留出让自己从怀疑,到相信的时间,反而能够从容抵达最初选择的终点。
所谓知行合一的「知」,从来不是知道的知,而是真知的知。
真知便是真信。
若是真信,从无不行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