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25岁,就不能再怪原生家庭了》说来惭愧,我是在三十岁之后,才开始真正了解到

光亮情感 2024-02-21 20:55:49

《过了25岁,就不能再怪原生家庭了》

说来惭愧,我是在三十岁之后,才开始真正了解到原生家庭这个概念。并且阅读了许多关于「原生家庭所带来的伤害,是如何影响一个人的一生」的书籍。

过去对于原生家庭,总认为是个托词,是个借口。为了给自己犯错找一个理由。前不久,阅读加博尔.马泰那本《空洞的心:成瘾的真相与疗愈》,才明白,一个人长大之后之所以容易对很多坏习惯成瘾,大多源自于小时候父母对于子女的精神或者身体虐待。

这种虐待所带来的痛苦,是一个孩子没有办法面对的。他既不能离开这个家庭,也无法进行有效对抗。否则他大概率就会失去生存的可能性。于是,他就只能使用各种他能够接触到的方法,来逃避现实。

这些方法都有一个特质,就是大量的多巴胺分泌——这会带来一种兴奋感。足以抵消痛苦。

长大之后,他们也会更倾向于对那些高多巴胺分泌的事情上瘾。吸烟、酗酒、赌博、游戏,暴饮暴食,乃至毒品和性瘾。

在这本书中提到:

「研究性瘾的专家阿维埃尔.古德曼博士指出:大部分的女性性瘾者,以及40%的男性性瘾者,都曾遭遇过童年期性虐待。古德曼博士称:“人类的适应性很强。”对于我们来说,被拥抱的感觉如此重要,导致我们将任何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丝毫温暖和接触的东西,都视作爱。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只能通过性才能被人需要,那么她成年后,就很可能会通过性,来证明自己是被爱或被需要的。那些没有经历过童年虐待的性瘾者,则很可能感受过更加不易被觉察的被性化的体验。他们也可能因为觉得自己不被爱,而认为只有通过性才能获得些许安慰。」

我第一次理解了我的一位深陷赌博成瘾中的,这一生里至为重要的亲人。曾经我认为那只是缺乏意志力的表现,但如今回忆我们的童年经历,他总是被父母进行肢体上的惩罚。那种惩罚甚至让幼年的我感知到某种将要面临死亡的恐惧。

而我则幸运一些。无论再调皮,都并未体验过那样的惩罚。

我们都很容易对一件事成瘾。我们曾经一起吸烟,一起彻夜打游戏。后来我戒掉了这些东西,他却没有。原本洋洋自得,是意志力的差异。后来才明白,我只是更幸运一些,没有遭遇过那样惨痛的童年罢了。

那天回忆儿时种种,忍不住落下泪来。因为我记得他的后背,有一块没有褪色过的乌青。是小时候被家人一脚踢到时落下的伤,让他长大后都时常背痛。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远远超过我曾经的想象。

只是木已成舟,没有人能重头来过。并且,几乎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原生家庭所带来的伤害。而父母之所以会带来这些伤害,又与他们的童年脱不开干系。

深究下去并没有止境,也不可能从中找到出口。只是挖到一个深渊,又继续去挖下一个深渊。

我想,对于原生家庭的探寻,最重要的价值,并不是责怪父母,而是让我们成为更好的父母。以及明白到,我们身上那些「自己厌恶的特质」,并不是因为我们本身性格如此。我们只是在寻找爱,希望能够通过某种方式,来疗愈童年时所遭遇的痛苦。

这种动机是正确的,甚至是伟大的。它们都是一个孩子在积极进行自我救赎的体现。

我们应该认可这背后的动机,唯有如此,才能深深的接纳自己。

25岁是个分水岭。原因在于,到了这个年纪,大脑才算是发育完全。一个人就可以拥有完整的认知能力。而不同的认知,同样会带来不同的人生。

在认知行为疗法中,对过去经验的解释有如下几种定义:有效性、有用性,以及相反,无效性、无用性。

童年时期的伤痛,对很多人来说是真实的。这意味着这些记忆是有效的。但有效并不等于有用。

有用,指的是某些想法对实现我们的目标是有帮助的。

沉浸在对原生家庭的责怪之中,我们固然可以发泄自己的情绪。但它并没有给我们一个具体的指示,告诉我们接下来应该怎么做。

我们可以使用有效的方式,去面对过去。但更应该使用有用的方式,去塑造未来。

「原生家庭决定了一个人的一生」,很难验证是否是有效的。但绝对是无用的。相反,换个角度来想,无论原生家庭如何,我们都拥有改变自己的力量。每一天,都可以通过养成某种好习惯,来代替过去的坏习惯。即使暂时的失败,也不影响长期的成功。

这样的思考模式,我们很难验证它是否有效。但对改变人生来说,必然是有用的。

人生总是充满了挫折、困苦,以及难以避免的伤痛。

有效的认知策略,是承认它们的存在。

有用的认知策略,是相信自己可以面对它们,因为自己不是无能的。同时,在失败的时候原谅自己。因为自己不是万能的。

0 阅读:84
光亮情感

光亮情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