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河南大雾“锁”路:追尾风险升5倍!驾驶人咋应对?特斯拉or华为,谁的智能辅助驾驶方案更靠谱?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祁驿 耿子腾 近期,河南多地遭遇持续大雾天气,清晨至上午时段部分高速、山区道路能见度不足50米。公安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祁驿 耿子腾

近期,河南多地遭遇持续大雾天气,清晨至上午时段部分高速、山区道路能见度不足50米。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研究显示,雾气不仅模糊了驾驶人的视线,更让车辆制动、照明系统性能“打折扣”,交通事故风险显著上升,其中追尾事故发生率约为晴天的5倍。面对“雾里行车”的难题,驾驶人该如何保持清醒判断?越来越普及的智能辅助驾驶系统能否“扛住”考验?

雾锁视线,驾驶人先遇“目不明心不稳”难题

大雾对行车的影响,最先作用在驾驶人身上——“看不清楚”的视觉障碍,会连锁引发判断失误与心理紧张,形成“目不明则心不稳”的困境。

从视觉层面来看,雾气中的微小水滴会直接干扰光线传播。一方面,光线穿过雾气时会被散射,导致车辆前照灯、路边路灯的有效照明距离大幅缩短,原本能照到100米外的灯光,在浓雾中可能只能覆盖30米以内;另一方面,目标物与背景的亮度对比会明显减弱,路边的行人、护栏,甚至前方车辆的轮廓,都可能在灰白的雾气中“隐身”。比如晴天时一眼就能识别的红色尾灯,在雾天里会变成模糊的光斑,驾驶人需要多花 2-3 秒才能确认前方有车,这对高速行驶的车辆来说,足以错过最佳反应时机。

低能见度还会改变驾驶人的观察习惯。正常天气下,驾驶人会自然关注前方、两侧及后视镜的情况,但大雾天里,注意力会不自觉地集中在正前方,对侧方来车、路边突发状况的感知能力下降。有研究显示,能见度低于100米时,驾驶人对周边环境的观察范围会缩小60%以上,相当于“只看眼前路,不顾左右方”。

视觉受限带来的,还有心理上的负担。不少驾驶人驶入雾区后会本能地高度集中注意力,双手紧握方向盘紧盯前方,但这种紧张状态难以长时间维持。数据显示,大雾天气下约70%的驾驶人会产生紧张情绪,超过80%的人会因注意力持续紧绷出现疲劳感。这种紧绷与疲惫会直接放慢反应速度,比如晴天时遇到突发情况能在1秒内踩刹车,雾天里可能需要1.5秒甚至更久,而以60公里/小时的车速计算,1秒内车辆已驶出16米,足以酿成事故。

为了缓解不安,有些驾驶人会不自觉地调整驾驶行为:要么高估与前车的距离,导致跟车过近;要么跟着前车尾灯“带路”,试图通过前车轨迹判断路线,但这种做法一旦遇到前车急刹或偏离车道,后车很容易追尾。此外,大雾天空气中的污染物不易消散,部分有害物质与水汽结合后毒性增强,长期在雾中行车还可能对驾驶人呼吸系统造成影响,进一步降低驾驶状态。

智能辅助驾驶“失灵”?激光雷达、纯视觉方案均受雾天制约

如今,市面上近半数新车搭载了L2级智能辅助驾驶系统,不少车主认为“有系统帮忙,雾天行车能省心”。但记者从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了解到,大雾天气下,这些被称为“千里眼”“顺风耳”的系统,也会面临性能“滑坡”,甚至出现“误判”“漏判”的情况。

先看以特斯拉和小鹏为代表的纯视觉辅助驾驶系统——这类系统主要依赖摄像头获取环境信息,就像“用眼睛看路”。但雾气会让摄像头拍摄的图像严重模糊泛白,细节信息大量丢失。研究数据显示,当能见度降至50米时,摄像头对车辆、行人等目标的检测召回率会比晴天下降34%,相当于“10个目标里可能漏看3个”。同时,摄像头的有效探测距离也会大幅缩短,原本能识别150米外的路牌,雾天里可能要靠近到50米内才能看清,系统的预警时间被严重压缩。

以华为等国内厂商为代表的,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情况虽稍好但也难逃影响。激光雷达靠发射激光束扫描环境,生成三维点云数据来识别目标,相当于“用激光‘摸’路”。但雾气中的悬浮水滴会对激光信号产生强烈散射,导致点云数量减少、信号强度衰减。当能见度低于50米时,激光雷达的点云数量最多可能减少59%,信号强度最大衰减71%,有些时候甚至无法捕捉到前方车辆的有效点云数据——这意味着,系统连前方车辆的几何轮廓都难以准确识别,更别说精准判断距离和车速了。

相对可靠的毫米波雷达,在极端雾天里也会“打折扣”。毫米波雷达靠发射毫米波探测目标,受天气影响较小,但在极浓雾或雾雨混合天气下,空气中的大量液滴会衰减毫米波信号,路面湿润或积水还会产生更多地面回波。这些回波可能让系统误判“虚假目标”,比如把路面的积水反射当成障碍物,或者漏判真实的前方车辆,导致系统突然减速或无反应。

目前,多数车企的用户手册中都明确标注:能见度差、恶劣天气(浓雾、大雨、大雪等)条件下,辅助驾驶系统的性能会受影响,无法实现预期功能。业内专家也提醒,雾天使用辅助驾驶应遵循“轻雾慎用,浓雾禁用”的原则,驾驶人不能把方向盘完全交给系统,始终要保持对车辆的控制,因为“系统再智能,也敌不过雾气对传感器的‘干扰’”。

靠人不靠“机”,雾天行车掌握这几招更安全

既然智能系统在雾天“靠不住”,驾驶人就需要主动掌握应对技巧,从出行规划到行车操作,每一步都做好准备,才能降低风险。

先做“功课”:规划出行时机,警惕“假象雾散”

雾天出行的第一步,是提前了解天气和路况。驾驶人可以通过广播、手机天气APP、交通部门官方平台,查询雾的浓度、预计持续时间和影响路段——比如高速是否有封闭、山区道路是否有团雾预警。根据雾的自然规律,它多出现于夜间至清晨,通常日出后随着气温回升逐渐消散,市民可适当推迟出发时间,避开能见度最低的时段,或改选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

还要警惕一种“象鼻形”浓雾前兆:有些时候雾气会短暂消散,持续约10分钟,让驾驶人误以为“雾过去了”,但这往往是“暴风雨前的宁静”——30分钟到2小时内,能见度可能急剧下降至50米以下。遇到这种情况,千万别加速行驶,反而要减速并做好停车准备,避免因突发低能见度陷入危险。

行车中:用好灯光、控好车速,少变道不超车

进入雾区后,正确使用灯光是“第一道安全符”,但不少驾驶人会犯一个常见错误——开远光灯。远光灯的强光遇到雾气会产生漫反射,在车前形成一片白茫茫的“光墙”,反而让视线更差。正确的做法是开启近光灯和前后雾灯:后雾灯是所有车辆的标准配置,亮度高于尾灯,能让后车更易发现;前雾灯虽为选装,但黄色光源的穿透能力更强,可减少雾气散射影响。如果能见度极低(不足50米),还可同时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

车速和车距控制也很关键,驶入雾区时,要缓慢放松油门,连续轻踩制动减速,避免急刹车——急刹车会让后车因视线差无法及时反应,容易引发追尾。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高速上能见度小于200米时,车速不得超过60公里/小时;小于100米时不超40公里/小时;小于50米时不超20公里/小时,且要就近驶出高速或进入服务区暂避。车距方面,建议保持平时的2-3倍,比如晴天跟车100米,雾天就保持200-300米,给出足够的反应时间。

另外,雾天尽量不要变道、超车,如果是单向三车道行驶,优先选择中间车道;单向两车道则选外侧车道,远离对向车流。同时不要和相邻车道的车辆并排行驶,前后错开一定距离,经过匝道时还要提防有车辆并入,给意外情况留足躲避空间。遇到车窗起雾,行车前可用空调暖风除雾,或用除雾剂擦拭;行车中前挡风玻璃起雾,可开空调冷风快速清除,也可稍微开窗平衡车内外温差,避免雾气遮挡视线。

遇事故:牢记“车靠边、人撤离、即报警”

万一在雾天遇到事故或车辆故障,要第一时间做好安全防护,牢记“车靠边、人撤离、即报警”的原则。能移动的车辆要尽快驶入应急车道或路侧安全位置,同时打开雾灯、示廓灯和危险报警闪光灯,让其他车辆及时发现。车内人员要迅速转移到护栏外或其他安全区域,绝不能在车道内逗留或行走,避免发生二次事故。

放置三角警示牌时,雾天要比正常天气更远——正常天气下高速需放在车后150米,雾天则要放在200米外;如果是弯道路段,警示牌要放在入弯前,让后车提前发现险情。放置和收回警示牌时,要贴着道路边缘行走,时刻注意来车方向。完成这些措施后,再拨打122报警,详细说明所在位置、事故情况和车辆信息,等待交警处理。

雾天行车,考验的不仅是驾驶人的技术,更是耐心和谨慎。无论是“看不清楚”的视觉困扰,还是智能系统的“力不从心”,最终都需要驾驶人保持清醒判断,把安全握在自己手中。近期河南大雾天气仍可能持续,市民出行前务必做好准备,“慢一点、看清楚、多留意”,才能平安抵达目的地。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