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一群手握数十亿美元的欧美顶级风险投资人,在中国工厂内目瞪口呆,沉默中只剩下一句:

一群手握数十亿美元的欧美顶级风险投资人,在中国工厂内目瞪口呆,沉默中只剩下一句:“游戏结束了。” 2025年7月,八位欧美顶级风险投资人进行了一次“认知重塑之旅”。他们驱车穿行在中国东部沿海工业带,实地考察了宁德时代、协鑫光电、慕帆动力等多家中国制造业企业。 这趟旅程并非为了寻找投资标的,而是要亲眼见证西方引以为傲的初创公司与中国产业巨兽之间的真实差距。 一周后,他们列出一份“不可投资清单”,直白地告诉欧美同行:在电池、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领域,追赶已经失去意义。 认知崩塌:中国工厂现场教学 踏入宁德时代工厂的那一刻,投资人们预设的“中国制造靠廉价劳动力”观念瞬间崩塌。 车间里,12条并行运转的生产线全程由机器人主导,从电芯封装到成品检测的全流程自动化率高达95%。 几名技术人员站在一旁,仅仅负责监控设备。 “原先我以为宁德时代生产那么多电池,车间里肯定有很多工人,”一位叫雅各布的投资人惊叹道,“到了之后才发现,人家早已实现高度自动化。” 这些投资人所见的,还不是全部。像这样的产线,在宁德时代的一个园区就有几十条;而这样的园区,宁德时代在全球已布局13个。 带着尚未平复的震撼,考察团来到了上海慕帆动力。这里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自动化设备,却让投资大佬们体验了另一种震撼。 当被问及“优化涡轮叶片曲面需要多久”时,企业负责人略带歉意地回答:“流程比较复杂,要三天。” 这个在中国人看来平常的时间,却让欧美投资人目瞪口呆。 在欧美,类似的样品交付周期至少需要半个月,复杂部件甚至要等3个月。中国产业集群的协同效率,达到西方的10倍以上。 “在这里,供应商就像你的‘外挂’研发团队,陪着你一起试错、一起迭代。”慕帆动力的创始人解释道。 行程的最后一站,投资人们来到了昆山协鑫光电。这一次,他们特意避开自动化和产业链话题,直指西方媒体常说的“中国创新短板”。 当询问太阳能组件的研发迭代周期时,企业员工谨慎地回答:“我们创新能力不算强,原型迭代最快7天,从实验室到中试线要1个月。” 这番话让见多识广的投资人彻底绝望——欧美同类产品的商业化迭代平均需要5年。 中国的产品开发速度达到了欧美的20倍以上。 庞大的本土市场为新技术的验证提供了试验场,产业政策则为试错提供了宽容的“安全垫”。中国企业敢于在技术路线尚未完全成熟时,就投入巨资建设中试线,用“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方式,以生产经验反哺研发。 这些实地考察的感受,有着坚实的宏观数据支撑。2024年工信部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已达39.9万亿元,连续14年居全球首位,全球份额升至31.8%。超过美日德法英五国总和的一半。 在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中国有四成以上产量全球第一,其中75%的锂电池、80%的光伏产品、90%的稀土加工量形成垄断优势。 更让西方投资人感到无力的是,中国制造业的领先已从“规模优势”延伸至“技术壁垒”。 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2024年发布的《全球先进技术竞争力报告》显示,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高超音速技术、生物技术等44项关键领域中,中国有37项实现技术领先。 在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带,从电池正极材料生产到整车总装,2000多个零部件可在48小时内完成本地供应,配套企业的平均运输距离不超过100公里。 这种产业链的协同效率,是越南、印度等人力成本更低的国家无法取代中国“世界工厂”地位的核心原因。 越南生产一款智能手机需要从中国进口80%的零部件,仅跨境运输就需7-10天,完整生产周期长达30天,成本比中国高出22%。 印度试图打造半导体产业集群,但因缺乏上下游配套,首批芯片工厂的投产时间比计划推迟了2年,良品率还不足中国同类工厂的60%。 成本与效率的碾压优势,让西方鼓吹的“脱钩断链”沦为空谈。 考察团成员之一、Extantia Capital的合伙人亚尔·里姆直言不讳:“游戏结束了。” 这里的“游戏结束”并非指西方完全没有机会,而是指“在同等条件下进行成本与规模竞争”的游戏已经结束。 这些投资人最终明白,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早已不是廉价劳动力的“人口红利”,而是技术创新、规模效应、产业链协同构成的“生态红利”。 这种红利,既非偶然,更不可复制。

评论列表

我心飞翔
我心飞翔 14
2025-11-11 19:36
现在是西方国家投降中国成本最低的时候,再过几年等待它们的只有破产

我爱我家 回复 11-11 21:35
我赞成

雕刻时光
雕刻时光 2
2025-11-11 22:47
投资中国企业才能赚钱,投资西方国家的企业等于拿钱打水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