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政府提出“对华关税大幅延期3个月”以换取我方暂停稀土出口管制,结果等了两天之后终于得到回应,只有一句话:“我们已多次阐明在稀土出口管制和中美经贸问题上的立场。” 2025年8月,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将原定于9月实施的对华3000亿美元商品关税上调计划推迟90天。 这一决定被美方解释为“为继续对话创造空间”,但中方商务部随即指出,美方在宣布延期的同时,仍在评估对华100%惩罚性关税的可能性,甚至在马德里经贸会谈后新增多项技术出口限制。这种“边谈边打”的矛盾姿态,让市场对中美经贸关系走向充满疑虑。 真正点燃导火索的是10月14日中国商务部宣布的稀土出口管制措施。作为全球90%以上稀土供应国的中国,此次将镓、锗等关键矿物纳入出口管制清单,直接冲击美国军工、新能源等战略产业。 美国通用电气航空航天公司随即收到政府通知,其向中国商飞供应的发动机因涉及管制物项面临断供风险。这一连串反应让白宫意识到,稀土管制带来的产业链震荡远超关税战的影响。 10月15日,美国财长贝森特通过卡塔尔媒体释放信号:美方愿将对华关税暂停期再延长三个月,条件是中国推迟稀土管制实施。这一提议看似“以时间换空间”,实则暗藏多重算计。 从经济层面看,美国制造业已深陷关税泥潭。2025年上半年,美国对华加征的关税导致消费者价格指数上涨0.8%,而中国对美出口仅下降3.2%,远低于美方预期。 更关键的是,稀土管制直接威胁美国战略产业。以F-35战斗机为例,每架需要417公斤稀土材料,而美国本土稀土加工能力不足全球需求的10%。若中国严格执行管制,美国国防部库存将在90天内耗尽。 从政治层面看,特朗普政府正面临国内双重压力,华尔街对关税战的反感日益加剧,标普500指数在关税消息公布后单日暴跌4.2%,共和党内部对“贸易战升级”的质疑声渐起,参议院金融委员会主席公开批评“用关税当谈判筹码是愚蠢策略”。 在此背景下,抛出“三个月延期”既可安抚国内产业界,又能为11月G20峰会前的中美领导人会晤争取筹码。 面对美方的“交易式”提议,中方选择用最简洁的方式回应。10月17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林剑仅用14个字表明立场:“我们已多次阐明在稀土出口管制和中美经贸问题上的立场。”这种“不接招”的策略背后,是精准的战略判断。 首先,中国稀土管制措施完全基于国家安全法规。商务部在措施出台前已通过双边出口管制对话机制向美方通报,符合国际通行规则。 反观美方,仅2025年就新增对华37项技术出口限制,其“国家安全”借口早已被国际社会质疑为贸易保护主义工具。 其次,中国在经贸博弈中掌握更多主动权。当美国试图用关税施压时,中国通过“外贸优品中华行”等活动,半年内帮助6000家外贸企业开拓内销市场,对美出口依赖度从2018年的19%降至2025年的11%。这种经济韧性,让中方无需在谈判中妥协。 这场博弈的深层影响,在于暴露了美国将经贸问题政治化、工具化的危险性。2025年5月中国实施稀土管制后,全球稀土价格在三周内暴涨210%,日本、欧洲企业被迫加速本土稀土回收技术研发。 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警告:“当华盛顿把关税当开关、把出口管制当武器时,全球产业链正在重构以规避风险。” 更耐人寻味的是,就在美方提出“三个月延期”当天,中国商务部宣布批准首批符合规定的稀土出口许可。这种“管制但不禁止”的差异化策略,既维护了国家安全,又避免了对全球供应链的过度冲击,与美方“非黑即白”的制裁逻辑形成鲜明对比。 这场没有硝烟的交锋,预示着中美经贸关系进入更深层的规则竞争阶段。当美国试图用关税暂停期换取稀土管制延期时,中国用14个字的回应表明:真正的解决方案不在于临时性的交易,而在于建立基于规则的多边贸易体系。 2025年10月的这场博弈,或许会成为国际经贸史上的一个注脚——它证明了一个道理:在全球化深度绑定的今天,任何试图通过单边制裁改变游戏规则的行为,最终都将被市场规律和产业逻辑所纠正。 当大家看到这里,或许会思考: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究竟是“交易艺术”更有效,还是“规则定力”更持久?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就藏在每一次看似简单的回应之中。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