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欧洲刚把中资芯片厂强制接管,中国反手就把仓库大门上锁——安世半导体惠州、上海两大基地里价值数亿美元的晶圆、封装件,如今一箱也飞不出保税区。荷兰正连夜跟中方部委商量豁免,语气急得冒烟。 几周前,大众、宝马本打算年尾再冲一波产量,结果生产线突然安静下来,不是工人放假,而是最重要的芯片,还被困在大洋彼岸的仓库里。 原因是9月底,荷兰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突然宣布接管安世半导体,这家公司虽在欧洲注册,但背后是中国资本主导。 荷兰的动作被不少人看成是在半导体博弈中的一次“精算出牌”,打的算盘是要多一点谈判筹码。 可算盘还没打响,链条的另一端就迅速反弹了,中国立刻更新了出口清单,把一批核心芯片和材料纳入许可范围,安世在中国的货物从那一刻起,全数冻结。 于是欧洲的汽车线断供,厂区里车壳排成长队,更糟的是,这场“真空”还向上蔓延,连原材料都跟着吃紧。 镓、锗、稀土这些关键金属的报价飙升,但钱再多也买不到货,过去欧洲人相信,只要有资金全球市场就会为他们敞开,如今才发现这口水井其实在别人掌心。 欧洲企业当然也尝试自救,安世位于马来西亚的新产线被迫连夜增班,却因技术验证周期太长、熟练工人短缺,只能勉强撑个场面。 而在法律层面,母公司闻泰科技已起诉荷兰政府,质疑此次接管的合法性,但跨国诉讼注定旷日持久,远水救不了近火。 这一连串的拉扯,让人重新看清了全球供应链的真面目,它不是单向依附,而是环环相扣,一旦有人试图用行政手段拔掉一环,冲击的不只是竞争对手,还有自己赖以为生的产业。 欧洲车厂的生产节奏被打乱,中国的芯片出口也被迫按下暂停键,谁都没讨到便宜。 全球化早已进入彼此掣肘的新阶段,任何国家若把供应链当成政治武器,最终只会砸到自己的脚。 产业的主动权,从来不靠行政命令争来,而是靠在关键技术和资源上的真实掌控力。 这一仗,没有赢家,但教训已经记在账上。欧洲的汽车人、亚洲的芯片人,都不得不重新思考:在这条看不见的钢索上,稳住平衡,比任何一次“出手更狠”都重要得多。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