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经典方排胆石五邪,寒、湿、郁、瘀、虚清掉结石消! 胆结石总困扰?比如右上腹疼痛、消化不良,治了许久没成效,多半是没清掉 “寒、湿、郁、瘀、虚” 这胆石五邪!这些邪缠在身上,胆囊功能咋能好,结石又怎能顺利消除?今天就给大家讲清楚这五邪咋来的、有啥表现,再分享个能一并清掉它们的经典方,助你把胆囊调理好。 先弄明白:胆石五邪是啥?各有啥表现?咱们说的胆石五邪,并非真正的邪气,而是中医里影响胆囊功能、促使胆结石形成的五种问题,一个比一个难缠: 寒邪(胆囊虚寒):多因长期贪凉饮冷,或久居寒湿之地,寒邪侵袭胆囊,凝滞气血。表现为右上腹隐隐冷痛,得温则舒,遇寒加重,尤其在秋冬季节或进食生冷后疼痛明显,伴有四肢发凉、喜暖畏寒。 湿邪(湿热蕴胆):常因过食肥甘厚腻、辛辣刺激食物,加上缺乏运动,脾胃运化失常,湿邪内生,蕴而化热,熏蒸胆囊。症状为右上腹闷痛或胀痛,口苦口黏,恶心欲吐,小便黄赤,大便粘腻不爽,舌苔黄腻。 郁邪(肝郁气滞):现代生活压力大,情绪易波动,长期焦虑、抑郁、恼怒,导致肝气郁结,疏泄失常,影响胆汁的正常排泄。表现为胁肋部胀满疼痛,疼痛部位不固定,常随情绪变化而增减,伴有情绪低落、唉声叹气,胆结石发作时情绪更易烦躁。 瘀邪(气血瘀滞):长期情志不畅,肝郁气滞,或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滞于胆囊。症状为右上腹刺痛,痛处固定不移,夜间疼痛加剧,部分患者可触及腹部包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 虚邪(脾肾亏虚):久病体虚,或过度劳累,或年老体弱,导致脾肾亏虚。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肾亏虚,气血生化不足,胆囊失于濡养。表现为右上腹隐痛绵绵,时作时止,神疲乏力,腰膝酸软,食欲不振,面色萎黄或苍白。 这些邪可不是单独出现的,而是 “连环影响”!寒邪重了,易阻碍水湿运化,变成湿邪;湿邪阻滞气机,气行不畅,又会形成郁邪;郁邪日久,气血运行受阻,就产生瘀邪;瘀邪消耗正气,脾肾无以滋养,最后导致虚邪 —— 单一调理某一个,比如光补脾肾(清虚邪),不管湿邪、瘀邪,补进去的也难以发挥作用,这就是很多人 “吃了不少补药,胆结石却依旧顽固” 的原因。 老祖宗留下的经典方:利胆化石汤,一次清五邪 其实针对这胆石五邪,有个基于经典方化裁的方子 —— 利胆化石汤,它融合了 “柴胡疏肝散”(疏肝理气)和 “四君子汤”(健脾益气)的思路,再加上温寒、祛湿、活血的药物,能同时对付五邪,咱们来看看里面都有啥、怎么起效: 温寒邪:用附子、肉桂 —— 附子温肾助阳,散寒止痛,像给胆囊周围添把火,驱散寒邪;肉桂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从根源上改善胆囊虚寒的状态,右上腹冷痛、四肢发凉的症状能逐渐缓解。 祛湿邪:用茵陈、泽泻 —— 茵陈清热利湿,利胆退黄,是治疗湿热蕴胆的要药,可清除胆囊内的湿热之邪;泽泻利水渗湿,使湿邪从小便而出,减轻湿邪对胆囊的熏蒸,口苦口黏、大便粘腻等症状会有所减轻。 解郁邪:用柴胡、香附 —— 柴胡疏肝解郁,条达肝气,让肝气舒畅;香附理气解郁,调经止痛,增强疏肝理气之功,胁肋部胀满疼痛、情绪抑郁等症状能得到改善,防止郁邪再生。 化瘀邪:用三棱、莪术 —— 三棱、莪术均为活血化瘀的良药,能破血行气,消积止痛,打通胆囊内瘀滞的气血,像为胆汁排泄疏通道路,右上腹刺痛、痛处固定等症状会逐渐好转。 清虚邪:用党参、白术 —— 党参补中益气,健脾益肺;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二者合用,能增强脾胃功能,促进气血生化,为脾肾亏虚补充正气,神疲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能慢慢改善。 全方搭配,并非只清不补,也不是只补不清,而是一边清掉寒、湿、郁、瘀这四个阻碍,一边补上耗损的正气,让胆囊气血通畅,功能得以恢复,胆结石自然也更容易消除。 (以上分享仅为中医科普,胆结石问题因人而异,寒、湿、郁、瘀、虚的轻重不同,用药也需调整。如果正被胆结石及相关症状困扰,建议找专业中医辨证,根据你的具体情况加减药方,才能精准清五邪、消除结石,切勿自行照着方子抓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