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都欠钱,联合国被迫辞退1.4万人,中美不一样,中国有新要求 美国拖欠28亿美元,中国也没缴钱,联合国这回是真的扛不住了,1.4万人要被裁掉。可问题来了,中美都欠钱,为什么结局不一样?背后藏着的事,远比你想的复杂。 联合国的财政从来就不是安全的,靠的就是几个大国的“良心赞助”。 可2025年这场危机不一样,联合国秘书处刚公开的裁员数据,让全世界都冷了一下背。直接辞退1.4万人,覆盖文职、武装、警察,遍布11个维和区中的9个。 2026年1月执行,也就是说,联合国最后那点“地面存在感”,也快没了。 光看这数字还不够震撼,得知道这1.4万人是全球和平最后的屏障。南苏丹、刚果(金)、科索沃、塞浦路斯,这些地方不是“需要帮忙”,是“差一步就会炸”。 裁掉这些人就等于撤防。联合国秘书处一边宣布裁员,一边强调“这是没有办法中的办法”,这才是真正的恐慌。 直接原因,就是钱没了。美国削减了30%以上的维和预算,2025年只给了6.8亿美元。 维和预算总盘子是54亿美元,美国一下子少给了3亿多,直接让联合国瘫在原地。 本来联合国对美国就依赖过度,分摊比例第一,占到28%,一旦停供,就像城市断了主电源。不是备胎顶不上,是连备胎都没配。 美国这波操作不是意外,是政策。新任联合国大使迈克尔·华尔兹说得很直白:“不给钱,除非我们决定值不值得给。” 美国不满意黎巴嫩的部署,就要扣掉黎巴嫩的那部分钱;不高兴刚果(金)的行动,就把那边预算砍掉。 这种“按兴趣付费”的逻辑,根本就是把联合国当工具用。 这不是特朗普一个人的主意,是华盛顿共识。不管哪一派执政,美国对联合国的基本态度都没变过:不给钱也能当老大,出钱就要当裁判。 所以不管联合国怎么改预算,美国的拖欠都是结构性。这笔28亿美元的欠款,短期内根本不会到账,因为根本没人想还。 可问题是,中国也没交钱。差别在哪?差别在性质。中国2025年的会费确实还没到账,但这不是“赖账”,是“周期未到”。财政拨付一般在第四季度,和去年一样。 2024年12月,中国是足额付清的。更重要的是,中国从来不拖欠,也没有附加条件。中国是照章交钱,美国是看心情给钱。 这就是中美“都欠钱”,但全球反应完全不同的原因。 中国不仅没甩锅,还主动发声。10月初,第80届联合国大会五委会议上,中国常驻副代表孙磊直接点名批评:“责任不能只挂在嘴上。” 孙磊指出,美国是最大会费国,却是最大赖账方,这才是当前联合国财政危机真正的病根。 而且中国不是只批评,还提出了解决方案。三个关键词:透明、平等、效率。 中国要求联合国预算公开透明,不能让部分大国想怎么拨就怎么拨; 要求秘书处代表权向发展中国家倾斜,不能总是西方人在发号施令; 还提出“零基预算”,每一笔钱都要从零开始论证,不能年年照抄。 这不是耍嘴皮子,是实打实地想解决问题。因为中国是第二大会费国,分摊比例已经从15%上升到20%。中国交得多,自然也要问得多。 2025年,联合国的维和人员中,来自中国的数量是五常中最多的。中国是出钱的,也是出人的。 这种情况下,如果还不能在预算和政策上发声,那就是权责失衡。 这场危机也让世界看清了一件事:联合国的财政体系本身就有问题。 太依赖几个大国,特别是中美。一旦这两个国家任何一方“断供”,联合国就立刻陷入瘫痪。这种结构性的脆弱,早晚要爆。这次只是提前引爆了而已。 而中国这次的态度,也明显有了新的转变:不是“补漏洞”,而是“重构规则”。中国已经不满足于“出钱不出声”,也不接受“别人花钱自己结账”。 这不是中国变强硬,而是国际秩序本身正在变化。以前是美国说了算,现在得大家一起商量。 联合国这次不是“预算赤字”,是“信任赤字”。本来就财政紧张,美国再一拖,中国再一等,整个系统就瘫了。 可不同的是,中国在等流程,美国在等交易;中国在争公平,美国在求控制。这场危机,是一次拨开迷雾的机会。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