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元年(627年)的一天,朝会结束后,百官陆续散去,李世民却叫住了正要动身的长孙无忌,说有要紧事商议。长孙无忌丝毫没往别处想,脸上带着平日的从容,毕竟他与李世民自幼相识,又是姻亲,更是玄武门之变的首功之臣,如今身为吏部尚书、齐国公,君臣间向来不分彼此。可当李世民递过一封奏折,他匆匆扫过几行字,额头的冷汗瞬间冒了出来,方才的镇定神色荡然无存,手指都微微发颤。 那奏折是匿名递上来的,字字直指要害:说他身为国戚兼勋臣,权宠过盛,吏部选官时多有亲信得利,更暗指他借修订律令之机安插人手。长孙无忌心里清楚,选官时确实提拔过几个早年跟随自己的旧部,但都是凭真本事任用,绝无偏私;至于修订律令,那是正月里李世民亲自下的命令,让他牵头修改高祖年间仓促制定的《武德律》,实在谈不上“借机谋私”。可这话在朝堂上说不清,匿名奏折最是诛心,一旦被扣上“结党营私”的帽子,即便他是心腹,也难脱干系。 李世民坐在御座上静静看着他,没立刻开口。殿内的寂静让长孙无忌越发不安,他想起去年玄武门之变时,房玄龄、杜如晦被逐,整个秦王府只剩他一人苦劝李世民下决心,那时君臣同心,从未有过这般隔阂。他正要跪地辩解,李世民却先开了口,声音平和:“这折子朕看了,也知道你不会做这些事。但满朝文武都盯着,你既是朕的舅兄,又是功臣之首,行事更要谨慎。” 说着,李世民把另一叠文书推到他面前,竟是近期吏部选官的卷宗和律令修订的草稿。“你提拔的那几人,考绩确实都在前列,律令修改也合民心,这些朕都查过。”长孙无忌悬着的心稍稍放下,却见李世民话锋一转,“可问题就在这里,即便你行事无错,架不住有人眼红。如今朝廷初定,关陇贵族势力本就庞大,朕若对你过分宠信,难免有人说朕偏袒外戚,到时候不单是你受非议,连朝政都会受影响。” 长孙无忌这才明白过来,李世民不是怀疑他,而是在提醒他避嫌。回想这些日子,自己确实过得太顺遂,出入宫廷无需通报,甚至能随意进入李世民的卧室,这种恩宠在君臣之间极为罕见。他越想越后怕,当即叩首道:“陛下所言极是,是臣思虑不周,险些给陛下惹来非议。” 李世民扶起他,从案上拿起一份诏书:“朕已替你想好了,你主动辞去尚书右仆射之职,朕改任你为开府仪同三司。这样既保了你清名,也堵了众人的嘴。”长孙无忌望着李世民,眼眶有些发热,他知道这是皇帝在护着他,既维护了朝局平衡,又没伤了君臣情分。一旁的长孙皇后早已得知此事,事后也特意派人传话,劝他莫要贪恋权位,安稳做事才是长久之道。 后来长孙无忌专心主持修订律令,耗时十余年,终于制定出《贞观律》,为后来的《唐律疏议》打下基础,成了后世断案的标准。而李世民也借着这件事,巧妙平衡了朝堂势力,既彰显了对功臣的信任,又确立了“法不徇私”的治国理念。君臣二人这场不动声色的沟通,没有掀起朝堂风波,反而为“贞观之治”埋下了重要的伏笔。 出处:根据唐史相关记载及史料整理创作
贞观元年(627年)的一天,朝会结束后,百官陆续散去,李世民却叫住了正要动身的长
历史趣闻社
2025-10-05 00:36:05
0
阅读: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