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一农民将一巨石从嵩山顶上推下去,想听石头撞山发出的声音,当石头滚落时,一件泛着金色的薄片从石缝中掉了出来…… 说起这个事儿,得从那个农民屈西怀的日子讲起。他是河南登封唐庄公社王河大队的普通人,生在嵩山脚下,从小就跟土地打交道。家里穷,父亲早走,他小小年纪就帮着母亲下地干活,扛锄头挑水,日子过得紧巴巴。长大后娶妻生子,继续种地,春播夏收秋种冬闲,一年到头围着那几亩薄田转。嵩山就在家门口,他闲时爱上山走走,熟悉每条羊肠小道。1982年那会儿,他四十出头,身板还硬朗,村里组织植树造林,他带头扛铁锹上坡,挖坑栽树苗,汗流浃背也不吭声。村里人说他靠谱,胆子大,心眼实,推石头听响这种山里玩意儿,他总爱试试。 那年五月二十一日中午,植树活儿干完,屈西怀和几个伙伴决定在峻极峰玩放雷石。这游戏简单,就爬到高处推大石,听它滚下撞山的声音,像雷鸣一样过瘾。峻极峰是嵩山主峰,海拔一千五百多米,石头多,坡陡,他们挑了登封坛附近一块一米多高的巨石。这坛是武则天时候建的,石头底下有道深缝,他们也没多想。屈西怀上手推,石头松动后滚下去,撞击声层层传开。没想到石头卡住又弹起,从缝里滑出一片长方形薄片,沾满泥土,但边缘金黄发亮。他捡起来擦擦,露出刻字,亮堂堂的,却一个字不认。伙伴们传看,都摇头不知啥玩意儿。他卷起塞兜,招呼大家下山。 这片薄片长三十六点五厘米,宽八厘米,厚不到零点一厘米,重二百三十三点五克,黄金纯度超百分之九十六。经专家鉴定,这是唐代武则天除罪金简,正面刻双钩楷书六十三字,包括五个她自创的字。内容是周国主武曌信奉道教,求长生不老,派小使臣胡超在公元七百年七月甲寅日投到嵩山山门,乞求三官九府除去她的罪名。这是中国唯一金质祭祀简,为研究武则天嵩山活动提供了实物证据。金简本是帝王祭山用的工具,写心愿投进山里求神灵保佑。纸的烂了,银的氧化,玉的碎了,只有金的能扛住千年风霜。 武则天那年七十七岁,刚从登封三阳宫病好,赶上七月初七乞巧日,又游嵩山。她一生权倾天下,杀戮不少,晚年怕罪孽缠身,下不了天堂。道家说投金简能赎罪,她让胡超带上这块刻好祈祷词的金片,到中岳山门投递。简上字迹遒美健秀,线条虚实相间,刻工一流。嵩山离洛阳近,唐皇们爱在这封禅,不用远跑泰山。武则天多次来嵩山,留下了不少痕迹,这金简就是她心理的蛛丝马迹。女皇墓是无字碑,猜不透她自评,这简却透出点端倪。 发现后,屈西怀先藏家里。他不知这是金的,也不知是文物,但觉得是宝贝。消息传开,山东文物贩子上门,开价一千元买。他摇头不卖。第二天涨到五千,还许诺好处。他看一眼又藏抽屉。第三天带人来,出到一万元,屋里挤满人。他端茶分水,继续摇头。价格一路抬到十万,门外自行车堆成山,陌生人越来越多。他夜里睡不着,琢磨这东西的来路,担心卖了生祸。贩子们急眼,轮番劝说,写契约拍桌子。他靠墙站着,双手交叉,不松口。几天下来,他彻底怕了这些外地人。 最后,屈西怀决定交给政府。他骑车去登封县,递上金片。县文物部门擦干净送检,确认是国宝。登封保管条件差,先存人行金库,后转河南省博物馆。期间刻了两块复制品,一块在中岳庙展出时丢了,另一块在嵩阳书院藏书楼供人看。金简成了河南博物院镇馆之宝,和女皇相关的现存实物,就这件有文字的。虽说法门寺出土过她供奉的丝绸衣物,但没字。这简不只材质稀有,还连着武则天传奇一生。嵩山作为中岳,帝王祭祀多,这发现提醒大家,山里说不定还有宝贝。 一九八二年九月十五日,政府给屈西怀发匾和一千五百元奖金。匾上写他保护国家文物,献送唐代武后除罪金简有功。他接过挂墙,继续务农。早起下地,挥镰收割,修屋抹泥,日子照旧。村里人提起他,总说这汉子有觉悟,没被钱迷眼。金简从石缝重见天日,穿越千年,告诉后人女皇的祈求,也显出普通人的一份担当。这样的故事,在当下看,更接地气。谁家没点意外事儿,关键怎么选。
同病房一个老太太住院,三个儿子轮流陪护。老大晚上陪护的时候,老太太不消停,一会想
【30评论】【3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