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封信里,老人说140平的房子当年只花11万,现在想想,连一平米的首付都凑不齐。

剧海拾贝人 2025-09-28 14:34:02

那封信里,老人说140平的房子当年只花11万,现在想想,连一平米的首付都凑不齐。 可他没抱怨,只说楼下菜摊的葱是农民自己种的,红苕带着土腥味,比超市的甜。 他每天牵着孙儿在森林公园转圈,说老了就在这儿养一辈子——不是因为风景多好,是因为这儿有他年轻时的单位、熟人、和没变过的清晨。 科兴路现在是科技城的心脏,房价翻了十几倍,可他住的小区,还是当年那些校长、干部、厂里老工人。 他们不追热点,不晒房车,只关心菜价涨没涨,公园的长椅有没有修好。 我见过太多人忙着换房、换车、换城市,却忘了,真正让人安心的,从来不是房子多大,而是你蹲在楼下,能和卖菜的大爷说上三句家常。 他提到“宏民三台”,我查了,应该是老军工厂的家属区。 那些年,单位分房,食堂发粮,孩子一起长大,连吵架都隔着楼道喊。 现在呢? 电梯里碰见邻居,连点头都嫌累。 他信里没提“幸福”两个字,可字里行间全是:有人记得你,有地儿让你慢慢走,有菜能吃出小时候的味道。 这年头,我们总在算资产、看涨幅、比谁升得快。 可真正撑住日子的,是那根从地里拔出来还带着泥的葱,是公园里不催不赶的夕阳,是孩子踮脚够你口袋里那颗糖时,你笑着不躲开的那一瞬。 房价能涨,人心不能涨得太快。 我们搬进更亮的楼,却常常忘了,家不是用面积丈量的,是用记忆一点一点堆起来的。

0 阅读:3
剧海拾贝人

剧海拾贝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