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论坛有人声称: 若中国禁止美加入中国空间站,美有权将其击落 1998 年,国际空间站项目正式启动。美国牵头,曾经的冷战对手俄罗斯加入,两国联手打造这个太空设施,场面格外热闹。全球多个国家纷纷参与,希望借助这个平台推进太空研究。 当时中国航天事业刚刚起步,虽有差距却满怀雄心,主动申请加入项目,期待能在合作中学习进步。美国国会却直接否决了申请,给出的理由是技术不达标、存在安全隐患,中国就这样被挡在了国际空间站的大门外。 这种拒绝并未随着时间淡化。2011 年,美国国会通过沃尔夫修正案,由时任众议员弗兰克・沃尔夫推动,明确限制 NASA 与中国机构进行任何直接合作,包括联合研究和技术交流。这道禁令像一堵高墙,彻底阻断了中美航天合作的可能。 2013 年,NASA 甚至援引该条款,禁止 6 名中国科学家参加在加州举办的开普勒科学会议,引发美英学者集体抵制,最终不得不道歉并重新发出邀请,即便如此,核心合作的大门仍未打开。 被拒绝的日子里,中国选择走上自主研发的道路。天宫空间站的设计与建造,完全由中国团队独立完成,从整体规划到核心技术,每一步都扎实推进。 与国际空间站 16 个舱段拼接、不同国家技术体系混杂的情况不同,天宫采用统一框架设计,天和核心舱搭配问天、梦天两个实验舱,构成简洁的 T 字构型,导航、能源等系统高度集成,连舱内物资管理都用上了二维码系统,运行效率大幅提升。 技术上的突破不断显现。天宫配备了霍尔电推进系统,使用氙气作为介质,比冲远高于传统化学推进,能显著节省燃料,减少补给压力。 能源系统从一开始就采用锂离子电池和柔性太阳能电池板,发电效率远超国际空间站初期使用的镍氢电池。通信方面,依托天链数据中继卫星系统,实现了高速数据传输,这些后发优势让天宫在性能上展现出明显竞争力。 天宫建成后,中国并未重复美国曾经的做法。早在空间站完工前,就通过联合国外空办公室向全球发出邀请,征集国际合作项目。 截至目前,已有 17 个国家的 23 个机构参与到天宫的实验中,涉及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流体物理等多个领域,中国还主动邀请外国宇航员参与空间站任务,开放的姿态与国际空间站的排他性形成鲜明对比。 1967 年联合国制定的《外层空间条约》明确禁止将太空军事化,该条约已有 104 个国家签署,是太空治理的基石。更重要的是,空间站被摧毁会产生大量高速碎片,威胁包括美国 GPS 在内的全球卫星网络,甚至可能引发 "凯斯勒效应",让低地轨道变成太空垃圾场,最终损害全人类的利益。 如今的天宫空间站,已经成为全球太空探索的重要平台。中国航天用几十年的自主努力,从被国际项目拒绝,到建成开放的太空设施,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那些极端言论终究只是少数人的杂音,无法改变太空探索需要国际合作的本质,更挡不住中国航天持续前进的脚步。
越南民间喊话中国:给技术就做“最忠诚小弟”,历史伤疤却难逾越。这样的民间呼声并
【10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