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朝鲜比越南更缺电,为啥中国不向朝鲜出口呢?说句扎心的,不是因为越南钱多,而是朝鲜自己把送电这条路给“断了”,中国一旦出口给朝鲜,就可能有麻烦了…… 2023 年夏,广西防城港中越边境电力输送站,工作人员正盯着监控屏幕上的电流数据。 屏幕显示,当天向越南输送的电力已达 120 万千瓦时,稳定的电流通过跨境线路,为越南南部的电子工厂提供动力。 而在数千公里外的中朝边境,鸭绿江上的水丰电站虽仍在运转,却早已不见大规模电力反向输送的迹象。同样是电力短缺,中国选择向越南出口,却对朝鲜 “按兵不动”,背后藏着远超 “钱多钱少” 的复杂考量。 中国电力出口的版图上,越南与朝鲜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合作图景:前者是年输送量超 5 亿千瓦时的稳定伙伴,后者则维持着 “朝鲜出口、中国接收” 的逆向模式。 这种差异并非偶然,而是规则、技术与合作逻辑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其中联合国制裁的刚性约束堪称首要门槛。 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对朝能源合作必须锚定制裁红线。 联合国安理会 2375 号决议明确限制对朝能源贸易,2397 号决议进一步将原油年出口上限压缩至 400 万桶,精炼石油产品限制在 50 万桶,且需逐案审批并证明仅用于民生。 电力作为能源核心品类,其跨境输送极易触发 “支持违规” 的国际质疑。 2017 年朝鲜核试验后,制裁升级至管控电力相关设备进口,中国企业若参与对朝送电,不仅面临资产冻结风险,还可能引发连锁贸易制裁。 反观越南,作为东盟成员国,与中国签订自贸协定,电力合作完全处于国际规则框架内,无需承担额外政治成本。 技术体系的兼容性鸿沟,让对朝送电从操作层面难以落地。 中朝共同维护的水丰电站虽运行 81 年,但其朝鲜侧设备仍有大量苏联五六十年代遗留产品,混凝土强度不足、抗冻性差,经多次加固仍存在隐患。 更关键的是电网标准差异:朝鲜电网电压波动范围达 ±20%,而中国标准仅为 ±5%,强行并网可能导致设备损毁与系统崩溃。 中国曾提出协助升级电网,但朝鲜内部审批拖沓,且改造需投入巨额资金,在制裁导致的外汇短缺背景下,资金回收毫无保障。 越南则完全不同,其电网建设主动对接国际标准,中国能建承建的永新一期电厂采用中国超临界技术,设备适配性极强,项目比预期提前六个半月投产,年供电 100 亿千瓦时,技术协同让合作水到渠成。 而且越南采用 “建设 — 运营 — 转让” 的 BOT 模式,海阳燃煤电厂项目中,中国能建以 EPC 方式承建,享有 25 年特许经营权,带动 30 亿元中国装备出口,还为当地创造 1200 个就业岗位。 这种 “电力输送 + 项目建设 + 技术输出” 的闭环模式,既保障企业收益,又实现互利共赢。越南还规划 2030 年从中国进口 3700 兆瓦电力,形成长期需求预期。 朝鲜则陷入 “资源错配” 困境:国内电力缺口达三到四成,居民用电实行配额制,冬季街头常因断电黑暗,却仍硬挤出 5.36 亿千瓦时电力出口换汇。 有限资源优先用于短期创收,导致电网升级长期搁置,即便中国愿提供技术支持,也缺乏落地的基础条件。 当前的合作现状正是多重因素的必然结果:2023 年中国向越南送电 5 亿千瓦时,朝鲜则向中国出口电力 2230 万美元;越南通过电力合作稳定工业生产,吸引外企投资,朝鲜却因制裁与基建滞后加剧能源困境。 中国并非 “选择不帮朝鲜”,而是在制裁规则下,缺乏可行的合作路径 —— 既无法突破国际决议限制,也难以在技术不兼容、模式不可持续的前提下开展项目。 电力跨境流动从来不是单纯的能源交易,而是规则适配、技术兼容与合作共赢的系统工程。 越南用开放态度与长远规划搭建了合作平台,朝鲜则因外部制裁与内部路径依赖陷入困局。 权哲男. 朝鲜电力不足问题及其解决前景[J]. 东疆学刊, 2018, 沈默. 从"贸易立国"到"技术立国"——南朝鲜经济发展的战略新转移[J]. 国外社会科学, 1989
朝鲜的军力如果放到中东,能达到什么水平?直白点说,朝鲜一旦加入中东战局,可能三天
【4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