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拒绝技术转让后,日本接盘越南铁路项目,越南总理范明政这次真以为捡到宝了,宣布高铁动工在即,可他恐怕忘了掂量一下,接盘的是谁,付账的又是谁。 从2001年首次提出,到现在都25年了,却还是连一寸铁轨都没铺上,简直让人看了直摇头。 越南总理范明政4月的一通紧急指令,要求在2025年底前启动建设,甚至将招标规则制定和国会审议压缩在两个月内完成,试图把开工时间提前整整一年。 但这场看似雷厉风行的“高铁冲刺”,背后却是一个被反复搁置的世纪工程,以及难以逾越的现实困境。 可要说这困难里最扎眼的,还得是那笔天文数字般的投入——这条连接河内与胡志明市的1541公里铁路,光造价就高达670亿美元,相当于越南全年GDP的15%。 即便按越南政府的规划,30%的资金来自国际贷款,剩下的469亿美元仍需国内消化,而越南2024年的财政收入仅约800亿美元,相当于要拿出近60%的年收入砸进这个项目。 更棘手的是,日本作为主要合作方,开出的条件堪称苛刻:不仅要求项目全程使用新干线技术,还规定越南不得引入其他外资,这种“捆绑式合作”让越南陷入两难——既想拿技术支持,又不愿被单一国家绑住手脚。 与此同时,越南本土企业长海集团(THACO)提出的“自救方案”也藏着风险,他们计划自筹613.5亿美元,其中80%依赖政府担保贷款,看似减轻了财政压力,实则把风险转嫁到国家信用上,一旦项目亏损,越南很可能重蹈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债务违约的覆辙。 可就算钱的事儿能勉强找到头绪,技术上的坎儿更让越南犯难——他们一门心思想要实现“全产业链自主”,可这想法落到实处,却处处是拧巴。 政府要求外国承包商必须无偿转让核心技术,甚至提出“先盈利后付款”的荒诞条件,这种“空手套白狼”的策略,让中、德、法等技术强国纷纷摇头:中国明确拒绝转让高铁控制系统,德国西门子直接退出竞标,就算日本愿意提供技术,其新干线系统的维护成本是中国高铁的3倍以上,越南往后能不能负担得起,还是个大大的问号。 更讽刺的是,越南一边喊着“自主”,一边在关键领域离不开进口,比如高铁隧道施工需要的盾构机,只能从中国买二手设备,还得掏高昂的技术培训费,这种“半吊子国产化”不仅建不起完整产业链,反而可能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死循环。 技术上的难题还没理顺,征地拆迁又成了新的“火药桶”——这条铁路要征用5800公顷土地,涉及12万户居民,可越南法律规定的征地补偿,只相当于市场价格的30%-50%,这在湄公河三角洲等富庶地区直接引发了激烈抗议。 同奈省就有居民因为补偿太低集体阻挠施工,导致项目停工了8个月。 更让人揪心的是,越南政府承诺的“土地增值收益共享”,到了实际操作中常被地方官员层层截留,老百姓根本没尝到甜头,这种“强拆式发展”不仅拖慢项目进度,还埋下了社会动荡的隐患,连越南国会的报告都警告,要是补偿问题解决不好,高铁沿线可能爆发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甚至影响执政党的支持率。 这边国内的矛盾还没化解,国际上的地缘博弈又把项目拖进了更复杂的漩涡——越南想在中日等国之间找平衡,可这“骑墙”的心思,反而让项目成了大国角力的棋子。 日本通过提供ODA贷款,想扩大在东南亚的影响力;中国则通过亚投行注资50亿美元,推动跨境铁路网络建设。 越南既想要中国的低成本技术,又忌惮其地缘影响力;既依赖日本的资金支持,又不满对方的附加条件,越纠结越难推进。 更微妙的是,越南想靠高铁提升国际地位,却没看清自身需求:河内到胡志明市的机票才500元人民币,可高铁建成后票价预计高达600元,性价比根本没优势,这种“面子工程”思维,让项目的经济可行性遭到越来越多质疑。 这么多难题堆在一块儿,难道越南的高铁梦就真的没指望了?其实也未必,想要破局,关键还得先抛开那些不切实际的执念。 首先得放弃“全产业链自主”的幻想,在信号系统、动车组制造等核心领域,跟技术强国搞合资企业,靠股权合作实现技术转移;其次可以借鉴中老铁路的“跨境联运”模式,把南北高铁跟泛亚铁路网对接,靠国际货运分摊运营成本;最重要的是,必须改革征地补偿机制,把补偿标准提高到市场价格的80%以上,再引入第三方机构监督资金发放,从根本上化解社会矛盾。 这场高铁博弈,考验的不只是越南的基建能力,更是它的战略定力和改革决心。 要是继续在“自主”和“依赖”之间摇摆,这个承载着国家现代化梦想的项目,很可能最后还是个“纸上工程”。
越南民间喊话中国:给技术就做“最忠诚小弟”,历史伤疤却难逾越。这样的民间呼声并
【8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