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看到300列火车被堵,都为中国捏了一把汗。错了!真相是,波兰这一闹,正好给了我们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去全面启动那条比铁路更牛的“北极航道”! 当波兰边境的铁轨上停满 300 列无法动弹的中欧班列时,很多人都在为这条年开行量达 1.7 万列的贸易大动脉捏汗,但这恰好成了重新审视北极航道价值的契机。 中欧班列这些年确实跑得热闹,2025 年上半年光黄骅港就开行了 53 列,霍尔果斯口岸的货运量更是提前 43 天突破千万吨,但热闹背后藏着隐忧 —— 每列火车从中国出发到欧洲,平均要经过 5 个国家的海关,就像串亲戚要挨个敲门,哪一家心情不好关了门,整条线就得瘫痪。 这次波兰一 "关门",几百列装满家电、家具的集装箱列车就只能在边境晒太阳,活生生上演了一出 "邻居闹矛盾,路人遭牵连" 的现实戏码。 反观北极航道这条 "冷门路线",这些年其实一直在悄悄成长。它从中国青岛、上海等港口出发,穿过白令海峡后沿着俄罗斯北部海域向西,直达欧洲的鹿特丹、汉堡,整条路线主要就经过俄罗斯这一个国家,相当于串门只需要跟一个邻居打招呼,商量好了就能一路畅通。 这种优势在 2017 年就被看中了,中俄当年提出共建 "冰上丝绸之路",把北极航道纳入了合作框架,而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 "试验田"。 这个由中俄合作开发的项目,投产后通过北极航道运输液化天然气,让原本需要绕道印度洋的航程缩短了一大截,实实在在尝到了少走冤枉路的甜头。 要说北极航道这些年的变化,最明显的就是通航时间越来越长。上世纪 80 年代,普通商船在北极东北航道一年只能走 10 天左右,现在已经能达到 113 天了,40 年间延长了 10 倍还多。 这背后多亏了俄罗斯那支全球最大的核动力破冰船队,目前光是投入使用的就有 9 艘,包括 "北极" 号、"西伯利亚" 号这些大家伙,最新的 "雅库特" 号刚完成海试就开赴北极,还有好几艘正在建造中。 这些破冰船就像开路先锋,在冰封的海面上劈开通道,让商船能安全通行。俄罗斯还在建造 4 艘非核动力的破冰巡逻舰,就是为了让这条航道全年都能走得更安稳。 从运输效益来看,北极航道可比传统路线划算多了。有研究显示,现在普通商船走北极航道,从东亚到北欧的运输效益能比走苏伊士运河提升 14% 到 66%。 这意味着同样运一批货到欧洲,走北极不仅能少烧 14% 以上的燃油,还能提前好几天到达。上海到鹿特丹的传统海运路线要绕经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全程得走 2 万多公里,而北极航道能缩短差不多 5000 公里,相当于少走了从北京到广州的来回距离。 更重要的是,这条航道不用担心像苏伊士运河那样突然冒出个 "长赐号" 堵上几天,也不用像中欧班列那样怕哪个国家临时变卦。 可能有人会担心北极的冰不好对付,但现在情况已经大不一样了。随着北极海冰不断融化,普通商船的通航范围一直在扩大,65°N 以北的安全航行区这些年增加了 35%,相当于多出来 3 个浙江省那么大的面积。 虽然加拿大那边的西北航道有些航段因为厚冰通航时间缩短了,但俄罗斯这边的东北航道状况一直在改善,特别是有了核动力破冰船护航后,就算遇到冰层也能从容应对。 中俄还在合作改造摩尔曼斯克港这些北极港口,让装卸货物更方便,等于给这条航道的两端都修好了 "停车场"。 再看中欧班列,虽然 2023 年发送了 190 万标箱,同比增长 18%,但每列火车最多也就装 130 个标箱,而一艘北极货轮能装几千个标箱,运力根本不是一个量级。 而且火车跑一趟欧洲要 15 天左右,看起来比传统海运快,但一旦遇到波兰这样的关卡堵塞,耽误的时间就没谱了。 北极航道虽然现在全年通航还做不到,但夏季航行已经很稳定,随着破冰技术进步,通航时间还会越来越长。 俄罗斯计划建造的 7 艘 22220 型核动力破冰船全部完工后,就算是冬天也能保障航道畅通,到时候北极航道就能真正实现 "四季通航" 的目标了。 中俄在北极航道上的合作可不是纸上谈兵,除了亚马尔项目,两国还在商量极地水域海事合作的备忘录,中国企业也参与了北极港口的改造。 这些合作让北极航道从概念变成了现实,也让中国有了除中欧班列和传统海运之外的第三条选择。 波兰这次堵火车事件,就像给大家提了个醒:鸡蛋不能都放在一个篮子里。而北极航道这条 "备用路线",经过这些年的建设,已经从当年的 "冷板凳" 变成了能挑大梁的 "主力军"。 随着 "冰上丝绸之路" 的不断推进,以后从中国到欧洲的货物,说不定更多会选择走北极这条近路,毕竟少经过几个国家,就少几分麻烦,多几分安稳。
波兰不听话,美国开始有点急了。波兰那边突然发了个公告,说跟白俄罗斯挨着的所有口
【14评论】【2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