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秋的一天,在吉林市,周总理送走了外宾后,住进了当地的一家招待所,当时已经是深夜11点多了。服务人员准备了牛奶和点心送进了周总理的房间。周总理没有吃,让她拿回去,还问道:“有粥吗?”“没有。”服务员说。“那有饭吗?”“只有剩大米饭。”“把大米饭用热水烫烫,不就是粥了。”服务员听了,只好照办。吃过晚饭后,周总理又对服务员说:“明天早上,给我做高粱米粥吧。” 周恩来1898年出生在江苏淮安一个普通书香家庭,早年父母双亡,由伯父拉扯大。他从小就爱学习,1913年进天津南开学校,那时候学校管得严,他每天早起背书,晚上还练毛笔字。1917年毕业后去日本留学,住小宿舍,省吃俭用买书看。1919年回国赶上五四运动,他在北京街头组织学生游行,风里来雨里去,从不喊累。1920年去法国勤工俭学,在工厂干体力活,双手磨出茧子,还挤时间读马克思的书。1921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一辈子投身革命。 他早期参与上海工人罢工和大革命,1927年南昌起义后转地下,在广州秘密开会,研究地图部署任务。1931年到中央苏区,当红军总政委,在井冈山爬坡走路,分发有限的干粮给战士。抗日时期在重庆做统战,爬雾都的陡坡,和各界人谈工作,办公室灯亮到天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他当上总理兼外交部长,一干就是27年。处理国事从不马虎,从不借职位捞好处,对家人也管得死死的。日常吃喝就米饭青菜,偶尔来点红烧肉,但绝不乱花一分钱。 周总理的节俭不是摆样子,而是骨子里的习惯。早餐常喝杯牛奶啃面包,工作忙时边吃边听汇报,从不耽误事。晚饭他总多吃点,怕夜里饿着干活,还叮嘱工作人员别多做,剩了就打包下顿吃。工作人员起初以为他吃不饱,后来才明白,他是怕浪费粮食,每次都刮干净碗底一粒米都不剩。这事传开,大家都服气,说总理这作风接地气,不像有些人吃着山珍海味还挑三拣四。 国家经济紧巴巴的六十年代初,人民过年都难得吃口肉,周总理带头不沾荤腥。他淮安人,本来爱红烧狮子头,夫人每年除夕给他做。可那年他推了,说跟大家共苦。初一饭桌上,侄子问为什么不吃饺子只有窝头,他直接给孩子盛米饭,说长身体要吃好的,自己啃窝头下饭。家人看在眼里,说不出啥滋味,但都知道这是真心实意。 1958年他下乡视察,地方干部张罗丰盛午饭,他一看菜单太多,立马让厨师停手,改成四菜一汤,省着点。做饭时他还帮忙,卷袖子炒青菜,自己只吃米饭加勺汤,给别人夹菜说多吃饱。干部们饭后议论,说总理没架子,一心为民。这不光是嘴上说说,他用行动带大家过日子。 1964年秋天那次吉林之行,就是他节俭作风的缩影。送走外宾已晚,他住进招待所,服务员准备牛奶点心,他觉得太甜不合口,直接让拿回去。问有没有粥,没有;问剩饭,有剩大米饭,他就说用热水烫烫就行,当粥吃。工作人员照办,他吃得干净。第二天一早指定高粱米粥,说粗粮好,养人。这事虽小,却透出他一贯的朴实,不搞特殊,不浪费。 类似事周总理干了不少。1973年法国总统来访,他陪去杭州楼外楼吃饭,点满桌特色菜,介绍当地美食文化。宴后不让地方出钱,坚持自掏腰包结账,态度坚决。工资他大部分补贴家用,剩不下啥,可在外宾面前得显大国气派。私下对亲友也严,老部下寄箱家乡苹果,他收下后按市价两倍寄钱回去。对方收到信哭笑不得,但佩服这原则性。 他不光管自己,还影响身边人。工作时饿了,就抓把花生米垫饥,不麻烦别人。何其芳写过一篇文章,说总理请喝茶吃花生米,分量不多,还分给自己。这故事进小学课本,教小孩从小懂节约。周总理一生两袖清风,没积下私产,工资花在正道上。国家大事他亲力亲为,从不拖拉,忙到深夜也得把事办妥。 周总理的这些习惯,根在革命年代。那时条件苦,大家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他带头省着来,从不例外。新中国成立后,制度变了,他还是老样子,不忘本。接待外宾规格高,自家日子过得紧巴巴。这对比鲜明,让人觉得可靠。老百姓爱他,不光因为能力大,还因为这人实诚,不飘。
1938年一天夜里,日本特务葛海禄在追击东北抗日联军时,突然性瘾大发,便偷偷从
【7评论】【2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