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期间,红军队伍到达甘肃哈达铺后,聂荣臻叫身边的“小鬼”去买烧饼,没想到,他带

趣史小研究 2025-09-11 20:38:49

长征期间,红军队伍到达甘肃哈达铺后,聂荣臻叫身边的“小鬼”去买烧饼,没想到,他带回一条重要情报,立下大功,改变了红军的命运。 1935年的9月。红军主力刚从鬼门关——天险腊子口——闯出来。那时候的队伍,说实话,已经到了极限。精疲力竭,衣衫褴褛,更要命的是,前路茫茫。 接下来往哪走?没人心里有底。当时高层有几个设想,比如去内蒙古靠近苏联边境,但都缺乏具体情报支撑。整个队伍就像是在黑夜里摸索,不知道下一个落脚点在哪儿。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他们走进了一个叫哈达铺的地方。这个地方在甘肃南部,和红军之前经过的藏区、羌寨完全不同,算是个商贸重镇,相对富庶。队伍好不容易能喘口气,补充点给养。时任红一军团政委的聂荣臻元帅,看着疲惫的战士们,也想改善一下伙食。 关键的细节来了。 聂荣臻掏出几块大洋,交给身边的一个警卫员(就是我们常说的“小鬼”,让他去镇上买点吃的,顺便打探点消息。这个任务听起来很简单,就是买烧饼嘛。 这个小战士接了任务就跑去了镇上。哈达铺因为商贸发达,居然有个邮政代办所。小战士买完烧饼,眼睛尖,发现代办所里堆着一摞近期的报纸。在那个年代,对于与世隔绝几个月的红军来说,报纸就是“天书”一般的情报来源。 他立马想到首长的嘱咐“打探消息”,于是顺手买了几份报纸,其中就有当时很有影响力的《大公报》。揣着烧饼和报纸,他一路小跑回到驻地,把东西交给了聂荣臻。 聂荣臻一开始可能也没太在意,先看吃的,再翻报纸。可这一翻,他整个人都精神了。报纸上刊登着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部署,这固然重要,但更震撼的是一则消息,提到了陕北刘志丹的红军和根据地。 红军长征一年多,一直在寻找新的根据地,但始终没有确切目标。现在,突然从敌人的报纸上得知,在不远处的陕北,还有一支“自己人”的队伍,而且已经建立了一块稳固的地盘。 聂荣臻立刻意识到这份情报的千钧重量,他不敢怠慢,拿着报纸火速赶往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住处。 当毛泽东看到这份报纸时,据说他兴奋地拍着桌子说:“好了,我们有家可归了!”这份来自烧饼摊旁的情报,直接解决了红军长征的最终目的地问题。原本迷茫的“向何处去”,瞬间清晰起来:到陕北去,和刘志丹会合! 哈达铺会议随之召开,正式确定了向陕北进军的战略方针。这不仅为红军指明了方向,也为后来建立延安这个革命大本营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没有哈达铺的这次“偶然”发现,红军的命运轨迹很可能会完全不同。 我们现在回头看这段历史,会觉得很传奇。一个烧饼引发的“蝴蝶效应”,改变了中国革命的进程。但老张想说,这看似偶然的背后,其实藏着深深的必然。 为什么是聂荣臻的部队发现了情报?因为红军有严格的纪律和极高的政治敏感性。聂荣臻派人出去,不只是为了填饱肚子,他心里始终绷着一根弦——收集情报。 为什么那个小战士会去买报纸?因为红军战士被教育得有高度的主观能动性。他不是一个只会机械执行命令的士兵,他知道“信息”对队伍的重要性。这种深入骨髓的意识,才让他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抓住了关键线索。 90年前,红军面临的是极度信息匮乏。一份过期的报纸都能成为决定生死的战略情报。而我们现在呢?恰恰相反,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甚至泛滥的时代。每天打开手机,各种新闻、短视频、专家分析扑面而来,真假难辨。 这几年全球产业链重构,很多企业面临和当年红军一样的问题:“下一步去哪里?”那些能精准分析国际形势、市场需求变化的企业,就能提前布局,找到新的增长点。而那些只埋头苦干,不看“报纸”的企业,很可能就被淘汰了。 历史的经验,往往朴素得惊人。 哈达铺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关于烧饼和报纸的趣闻轶事,它更是一个关于如何在困境中保持敏锐、抓住关键信息实现突围的经典案例。 回望长征,我们敬佩红军的钢铁意志,更应该学习他们那种在绝境中寻找生机的智慧。那个改变命运的烧饼,其实就是敏锐嗅觉和主动作为的奖赏。

0 阅读:60

猜你喜欢

趣史小研究

趣史小研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