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个中国旅游团在日本镰仓江之岛车站等车时,一个日本人突然无缘无故地用手掐住了

重楼读世界 2025-09-11 15:40:50

近日一个中国旅游团在日本镰仓江之岛车站等车时,一个日本人突然无缘无故地用手掐住了一位中国女士的脖子,导游在制止时,日本男子又转身对导游动手了。   在日本这样一个以“礼仪之邦”自居的国家,一起发生在车站台上的暴力事件却让人感到极度错愕。   9月6日中国一个普通的旅游团在镰仓江之岛车站候车时,一名女游客无辜遭到陌生日本男子掐脖,导游试图保护同胞时也被暴力对待,甚至一度被推向站台边缘,险些酿成更大悲剧。   事情发生得毫无预兆,却不只是偶发。这不是一起简单的“旅游摩擦”,它背后牵出的是一个更深层的社会现实:在日中国游客,正面临着越来越不安全的环境。   事情的导火索,说白了其实就是个“站错地方”的小失误。游客拍照时不小心站进了候车区划线内,这在任何国家的公共场所都算不上什么大问题,大多数人也就是礼貌提醒一下。   然而这名日本男子的反应却大得惊人,直接上手掐住女游客的脖子,还高喊“你们欺负日本人”,仿佛这不是一场旅行,而是一场国家间的恩怨。   更让人不寒而栗的是,当导游何文辉上前阻止时,男子情绪更加激动,抓住导游的衣领猛烈拖拽,还试图将他推下站台,如果不是导游冷静克制,没有还手,而且其他游客及时拉开,很可能这个“误入蓝线”的小插曲要变成车站命案。   事后日本警方很快将该男子带走调查,并把案件定性为“伤害事件”。但令人瞠目的是,第二天警方居然解释说,男子是因为“天气太热导致精神异常”。   这个说法让不少人直呼离谱,天气热,全世界都热,难道就能成为动手打人的理由?导游本人也表示,他对这个理由“保留追究权利”,因为这不仅说不过去,更像是为暴力找借口。   这场在站台上发生的掐脖事件,之所以引发强烈关注,不只是因为它发生在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之下,更因为它发生在9月3日前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前后。   这本身就容易让人联想到政治情绪的波动,而日本社会中,确实存在一部分人对中国游客抱有敌意,这种敌意有时候不是藏在键盘后面,而是直接体现在街头巷尾。   最令人担忧的是,日本法律对类似暴力行为的追责不够明确,日本的《仇恨犯罪防止法》并没有涵盖外国人,这就意味着,哪怕你是因为国籍被打,也很难以“仇恨犯罪”处理,而很多施暴者动辄用“精神问题”来开脱,几乎成了司法领域的“万能钥匙”。   更别提部分右翼媒体长期在社会上传播“中国游客不文明”“中国人偷电”等陈词滥调,制造了一种“他们来是麻烦”的舆论氛围,这种刻意引导的“情绪污染”,不仅毒化了普通日本民众对中国游客的印象,也为极端行为提供了心理温床。   当导游被攻击时,对方大喊“你们欺负日本人”这一句,不是情绪失控的随口之言,而是一种扭曲的历史叙述的外泄——一种将自己定位为“受害者”的心态,反而成了加害他人的理由。   而这一切,又与日本长期在历史教育上淡化侵略事实、回避战争责任的态度脱不了干系。   这起事件曝光后,中国外交部和驻日使馆迅速出面交涉,要求日方彻查事件,保护中国公民的合法权益,与此同时,不少中国网友在社交平台上也表达了愤怒与担忧,甚至有人开始重新考虑是否还要去日本旅游。   旅游行业的分析也很现实,这种情况如果继续发展下去,日本作为中国游客重要出境目的地的吸引力将会大打折扣。   毕竟出国玩图的是开心,而不是随时担心被陌生人掐脖子,一些旅游平台数据也显示,近期咨询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游客有所增加,说明大家在用脚投票。   这也给整个旅游行业敲响警钟:不仅是游客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更重要的是目的地国家要真正落实保护外国游客的责任,否则哪怕风景再美,服务再周到,一旦安全感崩塌,游客也会选择离开。   当然提高安全意识不等于恐慌。对于计划赴日旅游的人来说,结伴出行、避开高风险区域(如东京千代田区、大阪西成区)、行前登记、随身携带使馆联系方式这些基本措施依然很有必要,遇到紧急情况,第一时间报警、取证、联系使馆,别犹豫。   但更深层的问题,还得靠日本自己来面对:如何处理社会中对外国人的歧视情绪,如何修补法律漏洞,以及,是否愿意正视历史、承担责任。这些问题,不解决,类似事件就还会发生。 参考资料: 一中国导游在日本被殴打!日本警方:“天太热了,所以他精神失常了” 2025-09-10 腾讯网

0 阅读:0
重楼读世界

重楼读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