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郭德纲讽刺某演员:“北京有个著名相声艺术家,他闺女是个演员,净跟导演睡觉!”于谦问:“谁啊?”郭德纲却说:“你是没让人告过啊?管他是谁呢?知道就行了! 姜昆,作为当时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相声俱乐部的带头人,联合一批老艺术家发出了一份公开倡议书,旗号是“反对低俗、庸俗、媚俗”,简称“反三俗”。 这份倡议表面上是为了呼吁整个相声界坚持传统、讲究艺术品位,但在行内外看来,矛头直指郭德纲和他的德云社。 彼时,郭德纲和德云社如日中天。靠着通俗、接地气、甚至带点“荤口子”的段子,他一举打开了相声市场。 那几年,传统相声长期陷入观众流失的困境,剧场里冷冷清清,而郭德纲的演出场场爆满,黄牛票炒到几百上千。 年轻人愿意花钱听他“贫嘴”,老观众也觉得他敢说敢调侃,舞台上有了久违的热闹气氛。郭德纲由此成为草根偶像,他的德云社弟子们也开始走红。 这种“草根相声”的崛起,却被不少业内前辈视为“不正之风”。 姜昆正是这股批评声中的代表人物。他认为相声是传统艺术,应当承担社会教育意义,而郭德纲带的这股风气,只会让相声逐渐“沦落”为市井小笑谈,格调大降。 很多上年纪的观众一看到“反三俗”三个字,就点头称是。 他们说:“相声是老祖宗的东西,讲究的是包袱干净利落,不是拿荤段子糊弄人。”一些老观众甚至拿马三立、侯宝林举例,说那才是正宗。 可年轻观众不这么看。他们在贴吧和天涯论坛里回怼:“我们花钱买票听的是乐子,你们觉得低俗,可我们觉得接地气。谁规定相声只能端着架子说教?郭德纲让我们笑出来了,这就够了。” 于是,观众分成了两派:一派支持姜昆,说郭德纲把相声带坏了;另一派支持郭德纲,说曲协那帮人高高在上,根本不懂老百姓要什么。 这种争论在2008年达到高潮。郭德纲在舞台上一段影射,把火药味彻底点燃。 “北京有个著名相声艺术家,他闺女是个演员,净跟导演睡觉!”台下观众一阵哄笑。搭档于谦装傻问:“谁啊?”郭德纲立刻接话:“你是没让人告过啊?管他是谁呢?知道就行了!” 茶馆里有人边拍桌子边笑:“嘿,这可劲儿阴人哪!就冲这胆子,我服!” 可也有人皱眉:“郭德纲这话过分了,拿人家闺女说事,不厚道。” 网上更是炸开锅。有人在帖子里直言:“郭德纲真敢说,暗搓搓就把姜昆点出来了。”底下跟帖的人分成两拨,一拨说“痛快!这就是草根对曲协的反击!” 另一拨骂“人身攻击,有失相声艺德”。 还有人打趣:“德纲这一锤子下去,相声界再也回不去了。” 那几年,去德云社剧场听相声的观众,总能从郭德纲的段子里捕捉到一些“影射”。他从来不点名,但观众都听得懂。 票友们在后台或茶馆里热火朝天地讨论,“这句是说姜昆的,那句是讽刺曲协的”,一边笑一边摇头,觉得舞台比现实还精彩。 而姜昆这边,每次在节目或者访谈里强调“艺德”“坚守传统”,电视机前的老观众会点头赞同,说:“姜昆说得对,现在的相声就是太乱了。” 可年轻观众却换台,去网上找德云社的视频看。 就这样,舞台上是针锋相对,舞台下是观众分裂。有人笑称:“相声都成‘观众选边站’的运动了。” 这一时期,观众的心态特别有意思: 老观众怀旧,盼着听到“正宗”的相声,觉得郭德纲不够规矩。 年轻观众追新鲜,花钱买票就是图个乐,至于是不是“俗”,他们根本不在乎。 网上观众最热闹,论坛里吵架,比相声还精彩。 可以说,2007到2008年的“反三俗风波”,不仅仅是姜昆和郭德纲的交锋,更是一场观众口味的公开对抗。那时的相声,不仅在舞台上演,也在观众的议论中继续着。
德云社李鹤彪哭了!德云社郑好直播称:李鹤彪天赋还真不如我!我们在后台聊天的时候
【4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