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部战区某个空军基地的停机坪上,二十四架从俄罗斯引进的苏35战斗机整齐列阵。银

梅梅谈世界 2025-09-08 17:37:18

在南部战区某个空军基地的停机坪上,二十四架从俄罗斯引进的苏35战斗机整齐列阵。银灰色的机身映着天光,依旧威风凛凛,但它们所处的境地却多少有些耐人寻味。   这些被军迷称为“超级侧卫”的战机,既没有全面融入中国空军的作战体系,又远未达到服役年限,正处于一种“留也不是,扔也不是”的微妙状态。   说起来,这批苏35的命运转折,不仅折射出中国航空工业十年来的跃升之快,也侧面映照出国际技术合作与自主创新之间的复杂关系。   时间回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冷战的结束给俄罗斯航空工业带来巨大冲击。许多企业面临生存危机,而苏27系列战斗机成为当时俄罗斯军工出口的支柱产品。   中国早在九十年代初便引进了苏27生产线,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出国产化的歼11系列。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航空工业积累了宝贵经验。   而俄罗斯为了延续苏27系列的生命力,推出了多种改进型号,苏35便是其中之一。俄方将部分五代机技术验证项目融入苏35的设计,号称该机是“第四代++”战斗机。   搭载了无源相控阵雷达和推力矢量发动机,具备较强的空中格斗和对地攻击能力。2015年,中俄签署了关于引进24架苏35战斗机的协议。   这笔交易在当时引起广泛关注。有分析认为,中国看中的不单单是飞机本身,更可能是某些特定技术,譬如117S发动机和雷达系统技术,这些对国内同类产品的研发或有借鉴意义。   也有观点指出,当时国产歼16和歼20尚未完全成熟,适量引进苏35可暂时填补战力空窗,还能借此维持与俄罗斯的战略合作关系。从后续发展来看,这些判断均有一定道理。   这批苏35到货后,全部配属南部战区空军某旅,形成整建制战斗力。官方报道显示,飞行员们在接装后迅速完成改装训练,并多次参与体系对抗演练。   表现出良好的飞行性能和机动能力。军事论坛中流传的说法提到,苏35曾模拟与他国先进战机交手,战绩不俗。   官方媒体亦偶尔发布苏35巡航南海的消息,显示出其在应对区域任务时的实际价值。然而不出几年,国产新一代战机的发展速度远超预期。   歼20隐身战斗机加快列装步伐,歼16多功能战斗机产量持续提升,国产太行发动机日趋成熟,有源相控阵雷达、先进电子战系统等关键设备纷纷实现自主化并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相形之下,苏35的原始设计毕竟源于苏27平台,虽经深度改进,但在隐身能力、信息融合、体系协同等方面与国产新机型存在代差。   其采用的俄制数据链和通信系统与国产体系存在兼容壁垒,往往需要经过技术转换才能融入现有作战网络,这在实际运用中难免增加环节、影响效能。   另一方面,俄制装备的维护使用也呈现出一些特点。苏35虽然性能出色,但其维护保障体系独立于国产系统,需单独供应零部件和维护设备,长期来看会增加运营成本。   回过头看,引进苏35无疑曾是中国空军一次具有前瞻性的决策。它在特定时期增强了空军远程制空和打击能力,也为国内相关技术研发提供了参考。   但中国航空工业的进步太快了,不过数年光景,国产装备已然迎头赶上甚至实现反超。这种“幸福的烦恼”背后,是国家科技实力和工业水平全面提升的体现。 参考资料: 邻邦扫描:俄计划圣诞节向中国交付苏-35战机 2016-12-21 00:11·参考消息

0 阅读:52

猜你喜欢

梅梅谈世界

梅梅谈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