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中国阅兵后,普京在新闻发布会上直接说:我从没拒绝过和泽连斯基见面,如果他准备好了,那就来莫斯科谈。 普京选择在阅兵后立即表态,既借了中国展示和平力量的“东风”,又巧妙将谈判议题嵌入全球纪念反法西斯战争的语境中。这种操作手法,与2023年沙特吉达峰会时俄罗斯代表团刻意携带二战老兵照片亮相的宣传策略如出一辙——都是通过历史记忆重构道义制高点。 谈判地点的设定更是充满博弈智慧。自2022年冲突爆发以来,俄乌双方先后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沙特吉达等中立场地进行过12轮谈判,但始终未能突破僵局。 普京此次坚持将会谈地点定在莫斯科,实则复制了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的战术:当年以色列通过要求埃及先到特拉维夫进行预备会谈,成功掌握谈判主动权。 如今克里姆林宫的算盘同样清晰——在俄罗斯主场,泽连斯基团队将面临更严格的安保审查、更受限的媒体接触,甚至连谈判团队的规模都可能被压缩。 更深层的战略意图,在于破解乌克兰的“西方背书”策略。过去三年间,泽连斯基始终将谈判地点限定在中立国或国际峰会场合,本质是希望通过西方国家的集体在场,对俄罗斯形成道义压力。 但2025年的国际局势已发生剧变:特朗普政府因国内能源危机大幅削减对乌军援,欧盟因难民潮和能源价格上涨陷入内耗,就连最初积极斡旋的土耳其,也因俄方承诺扩大“土耳其溪”天然气管道输气量而态度暧昧。普京的“莫斯科邀约”,实质是向国际社会展示:当西方集体退场时,俄罗斯仍能主导冲突解决进程。 这场邀约引发的连锁反应远超预期。乌克兰外长瑟比加在48小时内紧急回应,列出奥地利、梵蒂冈、瑞士等7个潜在谈判地,却对莫斯科选项避而不谈。 这种强硬姿态背后,是基辅政权对国内民意的深度顾虑——根据基辅国际社会学研究所最新民调,68%的乌克兰人认为“前往莫斯科谈判等同于承认克里米亚归属俄罗斯”。 而欧洲国家的反应更为微妙:德国总理朔尔茨私下向盟友透露,若泽连斯基接受莫斯科邀约,德国将暂停对乌军事援助;法国总统马克龙则忙着组织“巴黎和平俱乐部”,试图为中立国谈判创造新平台。 在这场复杂的博弈中,最耐人寻味的是中国的角色。作为阅兵式东道主,中国在仪式结束后并未对俄乌谈判发表直接评论,但中俄元首在晚宴上的那句“当年我们一起打败了法西斯,现在也该一起往前走”,被西方媒体解读为某种默契的信号。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俄能源合作在阅兵期间取得突破——“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的年输气量从原定的500亿立方米提升至650亿立方米,这一经济纽带无疑为莫斯科提供了更多战略底气。 当硝烟与阅兵式的礼花同时升空,当历史记忆与现实利益激烈碰撞,普京的这步棋究竟是和平曙光还是战略陷阱?泽连斯基若拒绝邀约,是否会坐实“缺乏谈判诚意”的指控?若接受前往莫斯科,又能否在俄罗斯的主场谈判中守住底线? 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要等到下一个历史节点才能揭晓。但可以确定的是,这场发生在阅兵式后的外交博弈,已经重新定义了俄乌冲突的解决框架,当战场优势与道义高地同时掌握在一方手中时,和平的天平终将向何处倾斜?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见解。
美国指出普京最大的恐惧所在对普京而言,最大的威胁并非北约扩张,而是乌克兰的
【9评论】【6点赞】